Meta、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攜手臺北當代藝術館與臺北市建成國中,共同教導同學製作 VR 導覽影片《重逢》,透過 VR 技術再現建成國中校園,並提供給遠在日本的灣生長輩,重返母校建成國中,回味兒時美好回憶。
灣生們重返兒時母校建成小學校(現臺北市立建成國中),受到學生們熱情歡迎。(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提供)
你有想過 VR 除了能玩遊戲,還能夠做公益嗎?Meta、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攜手臺北當代藝術館與臺北市建成國中,共同教導同學製作 VR 影片《重逢》,透過 VR 技術再現建成國中校園,幫助遠在日本的灣生爺爺奶奶們打破距離及時間限制,重返母校建成國中,回味兒時美好回憶。
VR 打破空間的藩籬 隔海也能重回故鄉
臺北市當代藝術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孕育了許多臺灣出生長大的日本人,也就是所謂的「建成灣生」。這群灣生對從小生長的臺北有著濃厚情感,即便在被遣返回日本的幾十年後,仍會定期回來母校。可惜隨著年紀增長,加上疫情阻撓,他們能回臺灣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對兒時故鄉的思念卻仍放不下,甚至有灣生離世時,還將墓碑刻成臺灣的形狀。臺北市當代藝術館有感於此,決定引薦隔鄰的建成國中與 Meta、臺北市電腦公會合作,開啟長達兩年的「重逢—VR 校園導覽影片」計劃。
建成國中學生正在使用 VR 裝置體驗虛擬實境的世界。(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提供)
《重逢》整部導覽影片從腳本策劃、拍攝等等全由學生們一手包辦,成品看似簡單,但一路上卻是充滿難關。像是如何操作 VR 技術,對於這群14、15歲的國中生不僅是初嘗試,更宛如「越級打怪」般,連基本概念都不熟悉。因此 Meta 及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安排了講師開啟短期培訓,像是 VR 原理、應用範圍以及體驗等,幫助學生在規劃腳本時能有更可行的想像。
接著學生開始跟老師討論如何撰寫拍攝腳本、分配由誰擔任校園導覽者、由誰掌鏡拍攝、選擇哪些場景,更重要的是也要預先設想,這些畫面在 VR 世界中可能呈現的樣貌。
光這些前置作業,就需要花費學生許多課餘時間來討論與準備,但學生們依舊充滿熱忱,自發的找時間練習操作 VR 裝置與360度攝影機。歷經兩周的練習後,開始進行影片之拍攝,挑選了灣生爺爺奶奶們最有記憶點且懷念的幾個場景:臺北當代藝術館正門口、建成國中校門口、椰林大道、教室與校園迴廊等地進行拍攝,同時也安排兩位同學身穿建成小學校的制服一同拍攝,讓灣生們更能身歷其境。
但拍攝的過程中,終究不免突發狀況。參與計劃時僅國二、扮演建成小學校學生的顏琬恩說,拍攝當天他有點緊張,導致無法在鏡頭前自然的表現。除外,加上當天陰雨綿綿,導致一個片段需重拍多次,十分考驗學生的耐心。
即便中間困難重重,學生們依舊努力克服,並在講師協助下進行影片的剪輯、旁白配音與自上字幕等後製,這支由學生製作的「建成校園 VR 導覽影片」就此誕生。
建成國中學生使用360度攝影機拍攝校園風景。(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提供)
透過結合 VR 技術的《重逢》,使用者一戴上裝置就能像親身在建成校園漫步一般,同時配合語音導覽,儼然就是身歷其境的校園巡禮。
這也讓遠在日本、已經都是爺爺奶奶輩的灣生們不必拖著身子舟車勞頓,卻一樣能返回母校建成國中,重溫兒時美好回憶。「看了這個,我小學時的回憶通通想起來了!像是因為天氣熱而設計通風口,都跟以前一模一樣!」灣生新井基也在體驗完 VR 影片後,難掩興奮地分享他透過 VR 裝備的所見所聞。「即便學校外貌變得不認得,但我還記得以前有個大操場,運動會大家都會圍在那裡吃便當,」另一位灣生的大野宏也在體驗完後,積極和大家分享自己因《重逢》所勾起兒時在建成的點點滴滴。
灣生長輩們正使用 VR 裝置體驗學弟妹們製作的 VR 影片《重逢》。(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提供)
灣生新井基也開心的對著鏡頭分享體驗完《重逢》後的心得。(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提供)
而《重逢》公開發表當天有個意外的插曲,臺灣的計劃參與者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臺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張玉漢在臺上與談時才得知,其中一名體驗計劃的灣生剛離世了。導致兩人數度在臺上哽咽。但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表示,即便聽到這樣的消息令人傷心,但他不覺得遺憾,因為他們讓這名灣生在生命的最後可以帶著笑容重返母校,也圓滿了灣生心中的掛念。
科技串起兩代的互動與故鄉情
黃啟清表示,學生們透過這個計劃學到了課堂學不到的很多資訊技能。但最大的隱藏收穫,莫過於學會對灣生長輩付出與關懷。「他們犧牲了暑假,只為了幫助爺爺奶奶們重回兒時回憶,他們體現了付出,我覺得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一提到學生們的成長,黃啟清一邊面帶笑容的說道。
顏琬恩則表示,經過這次計劃讓他習得了許多技能,像是 VR 相關設備的操作,或是拍攝時有哪些細節該注意等等。而和顏琬恩同年級,一樣參與計劃的高千淯則和親子天下記者分享,在辛苦後看見灣生長輩們能因為自己的心血而展開的笑容,是他在計劃中最大的收穫。「沒想到灣生爺爺奶奶看完影片還親自回來我們學校,他們都很開心、很感動,甚至有人哭了,其實我滿震驚的,我沒有想過一個影片可以鼓舞遠在日本的他們,喚起他們孩提時期的記憶,並對他們產生那麼大的影響,」高千淯說。
而計劃名稱《重逢》背後的意義,不僅意味著讓灣生與兒時校園重逢,更代表著不同世代、文化跟國家的人,也透過科技再度相聚與重逢。一同參與學生培訓,臺北市電腦同業公會高專林瑜表示,這次的 VR 影片拍攝以及過程,讓灣生們透過科技,得以再度回到幼時記憶中的校園,也讓現在的建成孩子,可以透過這得樣的科技應用歷程,對於灣生故事跟校園的歷史,更加認識與多了份理解。
最後林瑜也分享到,這次《重逢》計劃只是科技結合公益的起步而已,期待 VR 未來能在教育或社會上有更多的應用,像是讓原先可能具有風險的實驗課程或是難以到達的宇宙世界,能透過VR的沉浸式環境,讓學生得以身歷其境,加深學習印象;此外,由於 VR 能讓體驗者有第一人視角的特色,因此運用在同理心的教導與公益推廣也會有很好的發揮,讓大眾對於環境保育、動物保護或是各種公益議題,會更加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