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會如何建立良好親師溝通?老師希望家長做與不做的事

親師會是老師跟家長初見面或面對面溝通最好的時刻。但老師有好多希望家長知道、可以做或不要做的事、說或不說的話。或許家長在親師會前,就可以先瞭解,讓溝通更順暢,也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林后駿攝。(圖片僅供示意)

放完年假後,開學的重頭戲就是學校日、家長日或稱為親師會。但親師會的時間有限,要怎麼真正達成「會」的效果、未來又要怎麼跟老師互動呢?

《華盛頓郵報》詢問了教學現場的老師們,收集他們的看法,包括親師間常見的問題與歧見、老師們的教學心聲,給讀者參考。家長們在見到老師時,心裡記著這些老師希望家長們知道的事,知道能說或不宜說什麼,多少能夠有助溝通、說對話,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老師們對家長們的期待,其實很簡單,主要是跟溝通有關。

親師要成為神隊友

首先就是希望家長把他們當隊友,一起幫助孩子成長。當隊友不一定要很複雜的往來或很花時間的互動,老師希望能夠瞭解家長的期待,成為學生家庭的夥伴。當家庭跟學校的目標一致時,學生會比較有安全感,也比較容易完成他們發展的里程碑。像是,當學生本人有值得慶祝的事情時,也讓老師知道,可以一起恭喜孩子,或是讓老師知道孩子最近喜歡什麼,讓老師也知道孩子的強項與心情。當孩子有需要努力的事情、遭遇什麼問題時,也可以通知老師,讓老師也鼓勵孩子,陪他們一起努力。

老師也希望家長如果有問題,就盡快讓他們知道,能溝通,不要累積到家長生氣了。甚至,老師希望家長只要覺得不對勁,或有點想跟老師溝通時,就可以採取行動,不要等到不開心、不安時才說。

那麼,老師們希望家長們不要說或不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呢?

老師比家長想像的還要忙很多

家長們要先瞭解的是,老師的工作其實跟家長想像的很不一樣。

或許有人以為,老師的工作時間只要在早上學生來的時候抵達、學生放學就走了,那麼短短的幾個小時,而且寒暑假也不用上班,應該很輕鬆。但家長若這樣跟老師說,就錯了。對老師而言,是時時刻刻都把學生放在心上,甚至為了所教的孩子放棄個人生活。尤其是電子通訊發達,老師幾乎下班,都還是要接家長的簡訊、詢問功課與學生個人問題,直到就寢。

還有不少老師是一大早七點就到學校,待到下午五、六點才離開學校,週末也還在備課,暑假則在進修,一點也不輕鬆。

也有老師指出,除了這些為了教學與專業精進的努力,更要花時間配合學校的行政事務要求,常常有新的責任、課程、考試,而且很多都不是很上軌道,所以並不是隨時都有空接受家長的即時問答與特殊要求。

老師們指出,事實上,很多家長問的問題,都可以在學校或班級的網站上、群組、定期的書面或電子郵件通知找得到,家長如果先仔細查閱,會比個別詢問老師更快知道答案。

避開親師溝通的地雷

在親師會中,家長如果詢問老師對孩子的看法,有可能會聽到跟爸媽們想像不一樣的答案。有老師提醒,父母在否定之前,請先聽聽老師的觀察。因為小孩在家與在學校時,言行舉止是不同的。

特別是,孩子在家裡說學校的事情時,可能對老師言語的理解有誤,甚至也可能只避重就輕的說了單方面的故事。如果家長聽到孩子轉述的老師言論有問題,與其直接質疑老師,請客氣的先跟老師說「我只有聽到小孩的說法,也可能這並不完全或有偏誤」,再詢問想要追根究底的事情。

家長對老師也可能有不以為然的時候。有老師特別提醒,在這個時候,請爸媽不要對小孩強調家長跟老師的意見衝突,或是故意講老師的壞話、破壞老師的形象。這樣孩子可能在學校就不會很投入,也會無所適從。特別是在沒有誰對誰錯,有關文化、價值觀的事情。

有一名老師轉述他的媽媽小時候的說法給讀者參考。他的媽媽會告訴孩子:「我跟你的老師們想法未必都相同,不過我知道他們比我更會給你挑戰,讓你思考與成長。」接著,也會帶孩子跟爸爸一起討論他們看法不同的事情,確保孩子懂得他們家庭的價值觀,用這些原則完成工作。這樣,至少能夠完成學習、功課,也不會跟學校的要求背道而馳。

如果家長對學校或老師的要求、作法真的很不以為然,與其對著孩子批評學校或老師,不妨主動跟學校或老師溝通。這才有可能解決問題,而且至少也教了孩子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