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女化不分城鄉襲捲而來,國中小減班已成常態。位於高雄市外圍、接近國境之南的屏東潮和國小,近3年卻靠積極參與10項不同計畫,學生數逆勢上揚,一路增班甚至成為「總量管制學校」,他們做對了什麼?
屏東潮和國小近年積極推動雙語、數位教學,打響口碑更逆勢增班。(王韻齡攝影)
全臺最南端的屏東縣,因學生人數逐年下降,國小每年平均減23班,而全縣160多所國小,就有100多所是僅6班的小校規模,努力維持一個年級至少一班。潮和國小在全盛時期有31班,一度腰斬至15班;109學年起在校長主導下,先後加入10項不同計畫,不但是屏東縣第一波雙語試行學校,也是縣內第一所「沉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加上數位輔助成為招生利器,不但留住當地學生,還有不少人特地從鄰近鄉鎮遷戶籍過來就讀。
近年雙語教育進入公校,不額外收費、聘請外師協同教學,多成為在地家長選校時的優先考量。打開潮和國小網頁,正在執行中的計畫有:教育部的部分領域雙語教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屏東縣雙語試行、屏東縣外師基地學校等,除了這些分屬中央與地方的雙語推動方案,另外還有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屏東縣數位重點、分組合作學習、環保署臺美生態學校等,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
記者好奇向校長謝相如詢問,同時負責這麼多專案,校內行政人員及老師不會喊累嗎?
「我們很辛苦啊!這些都是第一年先由校長寫計畫,接下來教務處接手,主任和老師們都超認真的啦!」英語專長出身的謝相如,理解小校生存不易,必須營造出吸引人的品牌和特色,因此3年前來到這所學校,就爭取成為第一波雙語推動學校,獲得更多的資源挹注。
透過平板學英文,課堂更有趣也強化資訊能力
英文老師沈志平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接觸到平板教學,認為對國小英語的口說和聽力增強會有助益,當時還沒有「生生用平板」政策,潮和國小全校連一臺平板都沒有。謝相如只好發動人脈,向士林扶輪社募得30臺,開啟了數位教學的第一步。
如今透過積極參與各種計畫與募捐,全校共有323臺平板,相較於400多名學生,雖無法達到一生一平板,但每層樓有一臺充電車,大家輪流使用已很足夠。「我們是公校,能用的經費就這麼多,也無法叫家長自購,只能東扣西省,向縣府、民間基金會四處籌,才湊到這個數量。」
隨著平板陸續到位,英語科之外的各科老師也都能使用數位教學,小朋友更是嫻熟,小一生會用 iPad 內建的 Keynote 做口頭報告;中年級上自然課,學生使用 Numbers 呈現實驗結果;小五英語課堂上,則用 iMovie 自製活動預告片。
沈志平說,透過數位載具和老師引導,孩子學到的不只是英文,還有全球資訊搜尋能力。今年10月底在屏東縣外籍英語教師發表會上,潮和學生當場以全英語訪問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代表,結束後很快的做成 Keynote 簡報,並將成品 AirDrop 傳給對方。不怕說英文、能善用科技,是潮和國小給社區民眾的第一印象。
雙語第一、數位第二,家長口碑帶動招生
家住萬丹、天天開車送孩子來念書的圖書館志工媽媽表示,家長間口耳相傳,潮和國小的雙語教學很有口碑,不少人打算提前到中班遷戶籍過來。而潮州鎮上各國小原本多採大學區制(可自由選擇念哪所學校),潮和因登記人數超出5個班的規模,111年起已申請改為「總量管制學校」,一年級只收3班、84人。
另一位年輕家長也表示,潮和很認真在推數位教學,課堂上增加許多學習樂趣;「既然這一代孩子日後一定會用到數位科技,有學校老師帶著、越早接觸越好。」
「我們一直在說服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平板是拿來學習的,不只是用來追網紅、看 YouTube 影片或玩遊戲,」謝相如語重心長這樣說,她強調,自主學習是未來必備的能力,學生即使不用平板,也要會上各種學習平臺像是因材網、均一,而老師是教學者,本身更不能排斥新科技。
小校組策略聯盟打「團體戰」,改變有感讓學生回流
曾在屏東山區小校任職的謝相如,深刻感受到在資源欠缺的地區,一個年級最多只有一班,各領域教師很難共同備課或交流,因此校際間的合作與共享資源更加重要。她發揮英語專長,也和全校老師一起學平板授課,更申請加入了跨校策略聯盟計畫,身為外師基地學校和雙語試行校,來自潮州周邊甚至高雄的小校,都主動尋求相關支援,聯盟校數還在持續增加中。
屏東縣109學年起首度推出外師駐校,讓孩子「不用出國也能學好英文」,縣府請來大學教授負責面試,透過全球媒合平臺找到三十多位合格的外籍教師,每4校組成一個聯盟,由基地學校管理外師,再派往鄰近3校協同教學。屏東縣教育處長江國樑說,因為推雙語和數位學習的腳步,都比中央還快,家長能明確感受到教育上的改變,常年外流到高雄市的學生逐漸回流,近8年全縣國小報到率提高了22%。
小校求生需要策略,還有全校老師願意為孩子付出的熱情,就像教務主任林義明形容,每到學期末要手動為300多臺平板一一還原到初始狀態,以免下學期打開發現使用空間不足,學生無法上課。雖然多做這些事真的很累,但看到孩子慢慢培養出「國際移動力」,跟上世界的腳步,再累也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