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童遊「三」玩水,特色課程認識大溪三層陂圳

「遊三玩水—大溪三層陂圳溯源行」在2022年桃園設計獎中,獲得平面設計類的銀獎。

大溪自清中葉後,因地理位置與水路的便捷,成為農林生產與貿易重鎮。在此地開墾的先民反過來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開墾出龍過脈陂、白石陂、牛角湳陂、慈湖、頭寮大池等埤塘,形塑獨特的三層陂水文系統,並經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為「三層地區陂圳系統文化景觀」,也發展出極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如今這項文化景觀已被設計為桃園特色課程,藉遊桌遊,讓孩子們瞭解先民這段篳路藍縷與善用地形的歷史。

以地方特色課程補足教科書的不足

「三層地區陂圳系統文化景觀」是桃園的一大特色,然而一般的教科書中其實並沒有詳細記載,如何讓在北橫公路沿線,乃至整個大溪、桃園市的學童都能認識這段艱辛的開墾過程,便有賴許多文史、教育工作者的用心,思索如何開發能兼顧原有課程進度,且又能吸引學習動機與容易吸收知識的教學活動。

曾受大溪百年豆乾業者黃家委託開發桌遊的壽山高中歷史教師蘇健倫,接受桃園市文化局的邀請,與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的張齡方博士合作,以及同樣來自桃園市立壽山高中的廣告設計科教師蔣淑娟、楊朝勝,帶領史詠誼、宋妤婕、林立言、林佳諺、熊苡均五位同學,結合專題課程,一同開發「遊三玩水—大溪三層陂圳溯源行」桌遊與教學活動。

藉由師培及創客課程認識桃園地景與人文

這套教材並已展開師培課程,在2023年1月桃園市立百吉國小的師培場次中,張齡方、簡傳彬博士先帶領百吉國小的老師溫習臺灣的六大地形(山地、丘陵、盆地、臺地、平原),並逐步引導至以臺地為主體的桃園,以及大溪地區的河階地形,進而開始介紹大溪地區的陂圳系統,從包含白石陂、東興橋、後慈湖、慈湖、三號隧道、水中土地公等景點,認識三層陂的開發脈絡,使參與課程的老師們對於大溪在地的環境、人文等更加瞭解。

簡傳彬博士介紹大溪地區的陂圳系統。

完成講解後,將壽山高中學生們以創客教室資源打造出的精美教具取出,包含以彈珠的流動感受水順著地形的流向,以及以縮小版本的磚塊,模擬「東興橋」的建造,更帶入部分結構力學的觀念。

壽山高中學生打造出的精美教具,讓老師更清楚水文與地景的概念。

這項課程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透過各種豐富教具動手做的體驗,讓學習過程更加有趣,參與師培的老師們皆用心投入,預計未來實施在學童身上時,能有效提升參與感,進而將原本可能對學童來說生澀的知識,轉成觀念的建立,成為未來學習其他學科與新事物的鷹架(Scaffolding)。而參與設計的壽山高中廣告設計科學生們,也在專題製作過程中,對大溪地區的人文、環境等更加瞭解,增加對桃園在地的認同感。

「遊三玩水—大溪三層陂圳溯源行」曾在2022年桃園設計獎中,獲得平面設計類的銀獎,對於參與這套教材師生們而言,更是創意與用心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