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中學生展現縫染作品
「鳶山峽客行‧染繪碧茶鄉」,這是新北市立北大高中經過七年淬鍊的校本課程「三峽學」。由校內的教師團隊引導學生探究在地文化脈絡,並深入三峽特有的茶、染兩大產業,從發現問題、擬定策略、採取行動,最終進行反思回饋。課程設計橫跨六大領域並結合探究與實作,並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地方創生,透過行銷設計與國際交流,為推廣在地產業貢獻一份心力,這不僅充分符應新課綱素養導向的理念,也成為學生獨一無二的學習歷程檔案。
整合學科知識,從認識三峽到回饋三峽
北大高中的教師,都稱呼學生為「鳶山『峽』客」,而「三峽學」課程的核心精神,則是希望能培養「峽客們」自主學習、思辨表達、群體關懷、與國際參與的能力。「三峽學」的課程主題架構包含食、衣、住、行四大面向,分別對應為茶葉、藍染、老街、與在地關懷行動方案。
「三峽學」的前身為「三峽PAPAGO」,原先為非正式的寓教於樂活動,後續由歷史老師朱肇維(現北大高中教務處主任)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教師一同發展多元選修課程,但因初期的教師背景皆為人社學科,後來在校長施雅慧的協助下,才逐步整合了各領域的教師。施校長表示,北大高中的學生中,有不少是三峽在地學子,因此若課程只是帶學生去探訪三峽的知名文化與產物,如藍染、茶葉等,與國中小學的體驗活動並無不同,故「三峽學」課程聚焦在融合高中的學科知識,並希望透過此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回饋三峽在地的能力。
以茶文化課程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從手搖茶飲出發,理解茶與自身的關係,透過親手栽種一株茶苗,感受一杯好茶背後的甘苦,也深入橫溪茶鄉進行採製茶體驗、茶師深度訪談、繪製茶鄉地圖等。並運用五感品評在地好茶,結合大數據分析與數學建模,演繹出碧螺春、蜜香紅茶與白茶的絕佳風味。以手作的溫度製作屬於個人的茶器,並發揮新世代的創意,設計青春洋溢的茶包袋,也與地方共同辦理「茶鄉走讀」、「三峽綠茶季」、「新春封茶雅集」等特色活動,不僅讓更多社會大眾發現三峽好茶,也透過國際交流彰顯在地文化價值。
藍染課程也不遑多讓,教師社群共同打造「峽客染坊」,從採藍、製藍、建藍、養藍一步步建置屬於校園的染缸,由學生分組進行養護管理,也從中感受職人的點滴辛苦。教師讓學生從校園採擷植物,探索植物染的世界,並結合化學課,讓學生瞭解藍染的化學原理,進一步連結到綁染、漸層染、縫染等的多元技法,學生發揮創意與課程所學,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生活藍染作品,期末還有成果發表會可以一展所長。
「三峽學」茶道體驗活動,運用五感品評在地好茶
融入資訊科技,課程深化地方創生的實踐
近年來,北大高中更將資訊融入「三峽學」,將課程深化為地方創生的實踐。例如2022年發表三峽第一條「茶鄉數位走讀地圖」,透過GIS平臺開創更多走讀可能。
「茶鄉數位走讀地圖」設有15個景點,包含茶行、歷史建物、聚落、街區,除了有專題式文稿、照片介紹以及聲音領讀,皆是學生深度訪談、影像拍攝、文稿撰寫、語音導覽等專題課程的成果,民眾還可透過GIS平臺的多元時期地圖圖層套疊,感受茶鄉地景的歷史變遷,一覽茶鄉風貌,部分景點甚至結合VR影像,不用出門就可一覽茶行、茶文化。
不僅如此,校內師生組隊參與的「2022第三屆三星創意提案競賽」,提出三峽茶究柑心提案,用AI圖像辨識,進行一心二葉的判讀,協助在地茶農取得最佳採摘時機點,該方案也獲得優選獎佳績,成為新北市唯一獲獎的高中隊伍。
師生團隊不僅深度訪談茶農,也親自前往茶園瞭解採茶和製茶的辛酸,發現三峽茶均是人工採摘,因氣候異常,茶菁生長不容易掌握,更增加茶園管理的困難。為了協助農友辨別最佳採收期,北大高中師生決定以AI圖像辨識系統,將掌握質量俱精的茶菁技術拓展,讓農友能製作出優質好茶,而這項融入科技、文化與產業的方案也因此誕生。
校長施雅慧認為,學校的課程是一個有機體,透過師生的共學共創,可以看見許多可能性,這次獲獎更是課程創新與發展的最佳實例,未來學校將持續帶領學生,思考更多方案來解決地方困境。
北大高中師生深入茶鄉進行訪談,瞭解茶葉的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