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農村米食體驗

親近土地、尋找安心糧食,一直是推動食農科技教師們的理念,因此也努力想串連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互動與連結,除了生產令消費者安心的果物外,也開始舉辦活動讓消費者親自到產地參訪,有機會認識餐桌上的食物是在何種環境、何種方式被生產出來,讓消費者更能理解農人的辛勤與食物的珍貴。


課程規劃:

單元一:端午台灣米食體驗

一、台灣米食運用及認識

二、包粽材料收集及綁香粽教學

   開始炒料之前有好多的工作,光是爆香就得先準備蝦米乾、把紅蔥頭切碎、香菇泡軟、蘿蔔乾洗過切小塊,豬肉也要切好一塊一塊,糯米需泡水,花生得先蒸熟,栗子蒸熟後還得手工把隔膜去乾淨,當然粽葉一大早就得先刷乾淨用熱水泡軟。

三、綁香粽手作DIY

1先交錯兩片粽葉摺出漏斗型狀,放一些米。

2填進豬肉及爆香料(有香菇、紅蔥頭、蘿蔔乾、蝦米乾都要放一些才夠香)栗子、筍絲、杏鮑菇、生香菇、松子,接著再用米填平。

3抓出形狀後綁好,綁得緊米粒才不會黏在粽葉上,米放太少要綁緊可難了!

4燒開水等著煮粽子,粽子下水囉!這一煮得煮一個半鐘頭呢!

5煮好後全部掛起來瀝水


單元二:田野buffet大家吃

一、挖地瓜+焢窯

二、採果樂小黃瓜、玉米筍等

焢窯,客家話叫「打窯」,臺語叫做「爌窯」、「爌土窯」。早期的焢窯多是利用稻田收割後的農閒時期進行,一直到現在仍舊是深受大人小孩喜愛的活動,而也為了方便體驗,多改以用現成的土塊或磚頭搭窯,不過,傳統的焢窯可是要利用泥土曬乾後的土塊來建窯喔!

首先要把田裡比較硬的泥塊挖出來曬乾,然後再將這些泥塊緊密堆疊成一座底部留有洞口、底寬上尖的窯,而保留洞口的原因除了放置要燒的稻稈和木材,也可以讓風進入產生對流,這樣窯的受熱才會比較快而且平均。

小朋友就可以幫忙準備食材,先把食材包上報紙或鋁箔紙,再裹上泥土,記得泥土的厚度要平均,這樣食材受熱才會均勻,才不會吃到一邊有熟、一邊沒熟的食材喔!

窯搭好了、食材也準備好了,就要開始燒窯囉!把收集來的稻稈和木材放進窯裡燒,火燒得越旺越好,等到土塊燒到變成褐色或焦黑色時,就表示窯已經燒燙了,這時就可以移出一部分的柴火,並從窯頂開一個洞,把全數的食材丟進去,接著把窯打垮、敲碎土塊,最後再把敲碎的土塊緊密覆蓋在上頭,好讓熱氣慢慢悶熟裡面的食材。

可以在土堆上放一些草,用草來判斷,如果草枯了,就表示食物熟了。

挖土塊→挖洞→搬土塊堆窯→準備要燒窯的柴→把食材裹上泥土→雞蛋、玉米和地瓜包泥土完成

 

單元三:農場趣味活動

一、果樹下灌肚猴

二、竹水槍DIY

1用鋸子截一段粗竹子(一頭有竹膜,一頭無竹膜)。

2用釘子在竹膜中央刺一個小孔。

3再用鋸子截一段細竹子(一頭有竹膜,一頭無竹膜)。

4將細竹子有竹膜端纏上布條,綁緊。

5將細竹子插入粗竹子中。

6放入水中,用力拉細竹子,讓竹筒中充滿水,推細竹子即可射出水。


單元四:農村的幸福滋味

一、蓮香粽、樹薯湯、蜂蜜水等


※愛的叮嚀:

一、請做好心理建設,衣物弄髒,體驗農村。

二、夏日豔陽請自行做好防曬措施。

三、農場生態豐富,蚊蟲較多,請自行防蚊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