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木棉、寫木棉、縫木棉 吉貝耍國小的特色課程從木棉開始

吉貝耍國小的小朋友正在啜飲木棉花蜜汁。

位於臺南市東山區東河里的吉貝耍Kabuasua,是西拉雅語「木棉部落」之意,每年三、四月間,吉貝耍部落木棉花開,象徵春天的到來,也象徵吉貝耍國小的文化傳承課程即將展開。

三月,木棉火紅綻放時,吉貝耍國小的高年級師生跟著段洪坤老師來到部落的木棉花道進行木棉課程,瞭解屬於部落的記憶。過程中,孩子們先進行木棉形象的聯想,好為六年級的畢業木棉詩預做準備,而對木棉課程駕輕就熟的孩子們,今年則對嘗試木棉花瓣及喝蜜水相當踴躍!喝木棉花蜜水,吃木棉花瓣,都是祖先累積的環境智慧,代代相傳成獨特文化。

吃木棉花瓣是祖先累積的環境智慧,代代相傳成獨特文化。

老師和學生收集了好幾袋掉落在地的木棉花,帶回學校後,由六年級完成一串串的木棉串,這一串串的木棉便於曬乾和收納,可作為日後製作木棉花茶的材料。這屆六年級的女孩兒們,早在二年級時,就由潘素麗老師指導學會如何串木棉。於是今年她們也擔負起傳承的工作,邀請和指導五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完成最後的串木棉。

木棉花帶回學校,由六年級學生完成串接工作。

五月,天氣逐漸炎熱,今年的雨水不多,木棉道的棉花比往年少。段老師帶孩子們到吉貝耍的祕境,蒐集到三袋少量的棉花,讓木棉枕的製作希望不落空。孩子們的木棉詩,從初步習寫,中間經歷段老師細節雕琢後,終於在畢業前完成最終版。填裝木棉及枕頭的縫製,由畢業生親自手做,除了每個人帶回屬於自己的木棉枕,也會選出一位代表,多製作一顆枕頭留給學校作紀念。

段洪坤老師(右一)指導孩子們把收集來的棉花做成小枕頭。

從賞花、吃花蜜水、曬花、煮木棉花茶、採木棉、寫木棉詩、填木棉棉絮,最後完成有自己相片與木棉詩的小抱枕。這已是吉貝耍國小的特色課程。作品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與土地、文化有了親密的接觸,心中種下小小的文化種子。

這麼在地、浪漫的木棉課程,是吉貝耍國小的特色之一,希望來年的天氣讓這麼美的課程,繼續順利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