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結合歷史走讀,溪口國中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無人機課程成為溪口國中的特色課程,吸引許多學生就讀。

嘉義縣立溪口國中輔導主任黃馨儀擅長跨領域課程設計,在她擔任教務主任期間,適逢嘉義縣成立無人機推廣中心,並選定國中發展成教育基地,於是她積極提出計畫申請,讓無人機可以結合歷史走讀課程。她與校內教師團隊合作推出的「飛閱溪口」認識家鄉課程,成為了校內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無人機課程,提升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

黃馨儀表示,自己原先專長並非科技類,過去在發展歷史跨領域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發現校內學生們的資訊科技能力,有很大的城鄉差距。當人們以為現代學生生長在網路資訊年代,對科技工具理應駕輕就熟,黃馨儀卻發現,許多孩子光是連要登入帳號,就遇到很多問題。

剛好,當時一名退休老師蘇恆誠將無人機引進到溪口國中,教學生自行組裝、控制飛行。黃馨儀表示,初期校內使用的是A66四軸無人機,一組800元,學生不慎摔壞也不致於太心疼。有了無人機課程後,溪口國中開始吸引鄰近的小學畢業生就讀。

後來,溪口國中順利申請成為嘉義無人機推廣中心的國中教育發展基地,開始有了可以結合手機app控制飛行、可以飛到高空的無人機。學生便開始學習程式設計,藉此來編排無人機航行路線。黃馨儀靈機一動,想到過去單車走讀影像紀錄有限,若是可以結合無人機從空中拍攝,更能展現出走讀成果。

黃馨儀(右一)與學生一起規畫「飛越溪口」的無人機飛行路線。

黃馨儀表示,早期學生展示走讀成果,通常會以設計簡報、戲劇演出等方式進行。有了無人機之後,學生可以利用無人機拍攝的影像資料練習剪輯。對她而言,歷史作為媒介因子,要教給學生的不只是課本裡的歷史年代人物,更包含文本閱讀能力、資訊整理能力,以及在走讀過程中讓學生培養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

比起單純背誦歷史課本裡的知識,透過跨領域課程結合,學生必須先閱讀老師提供的文本,在從文本裡頭小組討論合作,回答學習單的問題。最後,再分組輪流回到大班分享,由老師給予回饋。黃馨儀指出,這樣的教學模式融入資訊科技,在訓練學生文本閱讀涵養以外,培養學生資訊檢索、整理分析的能力。

校內外資源整合,在跨領域中摸索出路

黃馨儀坦承,一開始想要推動無人機課程時壓力很大,她和校內老師們都苦惱著「既沒有教科書、又沒有前人經驗,到底要怎麼教學生?」創新實驗過程慢慢發現,隨著遠距教學的普及,線上學習資源相當豐富。黃馨儀也樂見校內的老師們願意精進教學,如請來校外專家指導如何操控無人機,校內老師們都很樂意學習。「不要一開始就做很難的事情,需要累積一步一步慢慢來」透過校內外資源的整合,學校在跨領域發展中慢慢摸索出一條路。

嘉義縣課程博覽會中,溪口國中展現校內的足球無人機。

「有時候老師自顧自地一直講,臺下學生反而會茫然。」結合數位工具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的經驗告訴黃馨儀,透過學習單的設計,引導學生搜尋資料,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專注度。也因為看見學生能力的差異,黃馨儀認為,一定要安排小組合作,且成員必須異質化,有的學生很會剪影片、有的很會找資料,這樣才能截長補短互相合作學習。

回過頭來,黃馨儀也將這樣的教學方式運用在歷史課堂上,透過科技工具輔助讓教學更加活化。現在的她,不再只是按照課本大綱授課,而是把大綱發給同學,要他們根據大綱去課本抓重點,整理歷史前因後果與影響。最後再透過透過網路與平板,即時分享學生成果給全班。

「我喜歡我的課堂上有聲音,害怕學生總是安靜的坐在底下」習慣了跨領域和結合數位科技的學習模式後,黃馨儀觀察,在其他本科上,學生們開始變得活潑,不再害怕課堂發言,後段生更是從原本只想翹課去宮廟,到慢慢願意坐在教室裡聽講。而在會考成績上,社會科已經明顯出現「減C效應」,下一步,黃馨儀希望能慢慢提升會考拿A的學生人數,她相信,面對偏鄉教育與108課綱上路的挑戰,教師唯有不斷創新應變,才能在漫長的教育路上,成為學生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