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生課堂如廁談親師共識
身為老師,每天會遇到的事件小從物品攜帶,大到生活規範的建立都包含在老師的教學內容中,除此之外,接觸的對象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更會因為家庭的組成與習慣多元,而影響學生多樣化的行為。
如果是擔任低年級的授課老師,很有可能遇到學生突發性的特殊狀況與情緒處理,舉例來說:學生可能上課到一半,直接在教室大小號,接著情緒失控,大哭起來。以上述的案例來說,老師可以將狀況處理分為發生當下、發生後、發生前等,各個時間點又可以分為事情的處理,與家長和學生的心情照護。
(一)事發時
當學生大小號在課堂當下,老師需要做的是讓孩子排除不適感,不適包含身體不便與無助的感受,因此,老師應立即尋求學校行政的協助,如健康中心的護理師,或是協尋學務處是否有可替換的衣褲,讓學生能夠立即更換,此外,也該針對學生的情緒進行關懷,需要視學生大小號的情況進行判斷,詢問學生能否繼續上課,若有困難隨即聯繫學生家長來接學生,讓孩子暫時脫離環境。當家長接到學生課堂大小號情形,情緒較容易有波動,因此,需要先行與家長說明事發狀況,並請家長就當下情況協助學生做處理。
(二)事發後
回到事發的課堂教室,班級內同時有其他學生在,教師內的學生又分為知情與不知情,老師可以讓知情的學生下課來找老師說明自己看到的情況,避免公開討論學生,除此之外,更該再次公開宣導下課期間要先去如廁,如課堂有不舒服,需要立即告知老師,讓剛踏入小學的學生行為上有更明確的依據。
待隔日大小號的學生回到教室後,老師要個別關懷學生情況,讓學生明白下課時需要上廁所,如果在課堂中途又有想如廁的感覺,需要讓立即跟老師說,避免下次類似情況發生。此外,家長可能對於學生課堂中上廁所會提出疑問,能在課堂如廁以及關懷學生在校是否會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此時,老師更應該針對家長的提問,穩定家長的情緒與回答,讓家長明白老師平時會跟學生宣導:下課時間應優先解決生理基本需求,如喝水或是如廁;另外,針對是否會受到他人異樣眼光,教師可以先行安撫與穩定家長的心:多數低年級學生初入小學,較為懵懂,環境影響未必全面關注,但會持續觀察。此外,說明事發當時自己如何處理,並讓追蹤班級孩子是否有出現大肆宣傳該生的行為,以此給顆定心丸。
(三)事發前
在平時課堂,老師可以多加宣導在課堂大小號,讓學生多加善用下課時間進行如廁以及補充水分,讓學生能夠建立如廁的良好習慣。當家長以較激動的情緒與老師進行討論時,老師可以將自己的班級規範訂定出發點說明讓家長知道,讓家長瞭解其實親師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希望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並較快熟悉校園的作息,讓學生能夠較快進入課堂學習,當家長能夠理解,便讓親師溝通建立在良好的默契,幫助學生更快熟悉課堂學習。
良好的親師溝通,穩定班級內的氣氛,形塑良好的健康學習環境,幫助親、師、生建設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