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昇國小:家一般的混齡教室,為小校找回學生

歐洲流傳百年的耶拿教育(Jenaplan Education)(註1)近年開始在臺灣成型。龍昇國小採取耶拿教育方式做混齡教學,化解小校學生同儕刺激不足的問題,同時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告一段落後,師生在樹蔭下進行「結束圈」,讓孩子分享上午的學習心得,老師也會設計簡單的互動遊戲邀請學生參與。楊煥世攝

走進龍昇國小,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發現這所學校的不一樣。教室裡,學生們聚在沙發,或一起坐和趴在地板上,各自用紙片拼湊出交通工具的形狀,一旁除了課桌椅,還放置冰箱、飲水機、洗碗槽,讓人有種誤闖民宅客廳的錯覺;中午時間一到,學生與老師走出教室,在南洋杉下的木棧板做「結束圈」,師生席地而坐,分享早上課程中的收穫,準備迎接下午課程。

畫主持人鄭同僚評價,龍昇國小是目前臺灣採取「耶拿教育」方式做混齡教學,做得最完整的公校之一。

「耶拿教育」是在荷蘭等歐洲國家盛行多年的教育方式,近年也在臺灣成型,被視為解決偏鄉小校的解方之一。龍昇國小校長王世文不諱言,引入耶拿教育,是因在他調任龍昇國小校長的第一年,全校僅有十七位學生,是全臺屬於「一般地區學校」中,學生人數最少的國民小學,「當時三年級只有一個學生,你可以想像他有多孤單……至少要幫他找到學伴。」

王世文指出,耶拿教育由「對話、工作、遊戲、分享」四大支柱組成,希望讓孩子在動靜之間取得平衡,維持學習興趣。耶拿教育強調孩子的主動性,因此以「工作」指稱做作業等行為,也期待學生有能力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遊戲」部分,則重視學生在相對嚴肅的工作後可以恢復活力,或將遊戲融入學習中。

耶拿教育怎麼做?三個年級的孩子混齡在同一班該怎麼上課?負責龍昇國小高年段教學的老師廖珮蓉說明,每天上午有三小時的學科教學時間,讓學生進行異質性分組上課以及自主學習。孩子會根據年段以及各自不同的學習進度,分組各上半小時的國文、英文、數學課程;非教學時間,就讓學生完成老師分配的作業或自主學習,想待在教室中的生活區、自主工作區,或是到教室外探索都可以。

曾在大學任教的龍昇國小老師溫慧萍指出,傳統學習環境多是學生排排坐,老師獨自將四十分鐘課程填滿;耶拿教育的做法對師生來說更有彈性,與課程時長相比,讓學生在課程中專注並確實學習更重要。

孩子自己規劃週計畫

「最大差異是我從每學期有三次考試,變成都沒有固定考試!」在三年級時配合妹妹的學習需求,從一般公校轉入龍昇國小的六年級學生歐宣佟分享,耶拿教育的學生沒有段考,而是要自行評估學科能力是「精熟」、「基礎」還是「待加強」,讓她理解,搞清楚自己不熟悉的內容並內化知識,比分數更重要。

教學時程規劃部分,廖珮蓉說,老師不會規定學生每日的回家作業,而是從學生入學開始,逐步培養孩子規劃每日、每兩日作業安排的能力,漸進式讓學生可以採取「週計畫」,老師給予每週要完成的工作內容後,由學生自主安排進度,從中理解自身的責任,並完成目標。

龍昇國小六年級學生徐宇彤認為,週計畫的做法,讓她能更彈性規劃時間,若安排得宜,多數工作在學校裡可以完成,她就能在放學後參加美術課、做手作,發展其他興趣。歐宣佟很成熟的說,時間管理與工作分配是未來進入職場必備的能力,「而且比較有選擇權的時候,反而會想要管好自己、規劃行程,」她分享。

每天圍圈對話、分享

在校園生活與環境經營上,王世文指出,耶拿教育認為學校應該帶給孩子信任、責任感與歸屬感,「生活學習空間」如同家庭的延伸,因此,學校會透過班級內、全校型的圍圈,創造對話與分享機會,讓學生分享近期收穫,或對校園事務形成共識。

王世文舉例,學生會一起討論班級冰箱的使用守則、如何處理垃圾桶中出現螞蟻等真實問題,也練習溝通技巧,學習如何用合適方式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彼此說服。

在龍昇國小任職超過七年的廖珮蓉觀察,有些孩子剛入學時很抗拒公開發言,但因為校內主題式跨域課程要分享研究內容與心得,加上每天都有圍圈討論,讓學生愈來愈能侃侃而談,甚至看見學弟妹因為發言而緊張結巴時,主動提醒其他同學保持安靜等待;孩子遇到問題時,也能試著協商,「我看到他們的自我執行力跟信心成長非常多,我覺得這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廖珮蓉說。

龍昇的全面改變產生了功效。從全校僅十七位學生,到目前有四十二位學生,低年段班級滿招(每年級招收八人,一班最多二十四人),甚至有他校學生排隊想轉入。王世文說,轉型成為實驗學校後,確實吸引更多學生跨學區就讀,提供當地學生更多文化刺激,「我不是要『救學校』,而是要來改變這裡,怎麼對學生有利就怎麼做!」他強調。

註1:耶拿計畫教育(Jenaplan Education,耶拿教育),是由20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1884-1952)所提出,主打「合作性的差異化教學」的概念。如何在教學中「合而不同」?耶拿教育認同每個孩子被啟蒙的時間點不同,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去醞釀與學習,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與共學,滿足孩子的四種天生內在驅力:活動驅力(the urge to move)、行動驅力(the urge to be active)、社交驅力(the urge to be social)、學習驅力(the urge to learn),這也是耶拿教育的四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