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國小博物館典藏校友黃土水的作品,是全臺首座校園生態藝術博物館。
在太平國小的校園裡,一座美術館悄悄誕生了。日光灑落在《少女》胸像的輪廓上——這是臺灣首位雕刻家黃土水的作品,也是太平國小博物館的靈魂。
這座博物館歷時三年籌備,選在2025年7月3日正式開放,恰好是黃土水130歲誕辰,別具意義。博物館不僅承載藝術家的情感記憶,也融合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從「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的場景出發,打造一座與師生共呼吸的藝術生態空間。
黃土水的藝術情感 啟動校園博物館願景
黃土水曾就讀太平國小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後於1920年將畢業創作《少女》胸像贈與母校,成為博物館的起點。
此作品在2020年借展北師美術館修復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也促成博物館規劃的契機。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少女》胸像「就地保存」不僅回應黃土水贈作母校的初衷,更承載太平國小師生代代守護的情感,於是召集藝術界人士、校友與基金會齊力支持,包括空間規劃、設備建置、資金捐助,教師與學生也積極參與,促成這座與校園一體的展覽場域誕生。
博物館主展區「黃土水專室」由舊蒸飯室改造而成,呈現溫潤泥牆與木質學習平臺,展現藝術與生活的融合。室外還設有模擬雕刻場景的工坊,並開設特展「黃土水與孩子們」,邀請觀者重新認識這位藝術家的創作與教育理念。
一座從校園成長出的博物館,教育現場的新角色
沿著博物館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是由學生每日照料的田園,「綠色稻波」正呼應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對故鄉風土的讚頌。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營造如「土角厝」般質感,室內設有相思木打造的學習平臺,自然光從玉蘭花樹梢灑落,映照胸像細膩的造形與紋理,展現黃土水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生命的凝視。專室門前的幽香,則來自紀念其遺孀廖秋桂所設置的桂花花臺。
黃土水專室中由舊蒸飯室改造而成,日光灑落在《少女》胸像的輪廓上,玻璃映著外面的稻田綠波。
步出專室,可見一小方仿三合院「埕」的戶外工坊,重現黃土水雕刻大理石的工作場景;與之相連的「特展室」活化行政廊道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特展主題為「黃土水與孩子們」,串聯三個子題:「黃土水身邊的孩子們」、「黃土水創作的孩子們」,以及「《少女》胸像與太平國小的百年情誼」,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少女》胸像
對教師而言,這不僅是校外教學的新據點,更是培養美感與文化素養的理想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活化教學的場域。從稻田耕作、環境美學到藝術欣賞,孩子能透過實際參與瞭解文化資產,也能藉由《少女》胸像感受雕刻家的生命凝視與理想追求。展覽設計強調互動與情境連結,讓教育走進藝術,也讓藝術回到教育。
博物館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免費參觀,即日起可透過太平國小博物館官方網站線上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