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吧!

我是一名高中國文教師,在設計晚明小品文〈晚遊六橋待月記〉的教學課程時,想到某屆學生曾經給我的回饋──「我們現在在台灣,不是中國。如果要對杭州西湖產生太大的感覺,很難!」我細想,孩子說的也有道理。但既然這課是所謂教育部推薦的「古文十五篇」,學科本質上有其需要學習的核心,我勢必得在可以延伸至現代學生生活經驗之處多所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

其中,除了傳統講述式的文意理解、修辭使用、評量重點以外,我設計了一個「擔任校園行銷編輯」課程的分組活動,要同學們自組行銷團隊,將校園中「哪個場景最美、最讓你感到愜意?又,假設要給『初次造訪校園』的訪客,你們將會規劃怎樣的導覽路線?又會選擇出怎樣的景致、如何行銷的圖文?」這樣的內容好好規劃。

第一道關卡,是拿到校園平面圖,用紅筆圈出熟悉的兩個景點、用藍筆圈出整個組別成員均未曾造訪的一個地方,再用黃色蠟筆畫出心目中的導覽路線,最後擴及校園附近數個「好玩或好逛的景點」及「好吃或值得打卡的餐點店」並簡單介紹,但不可是連鎖餐飲店。

第二道關卡,呼應〈晚遊六橋待月記〉中作者與時人喜愛的東西不同,可即便不同,仍衷於自己所選。因此,各組必須就值得推薦的校園一隅──定點觀察半小時。這半小時內,記錄所見景觀、人文活動、趣事等等,並且與文本呼應,說明一年與一天之中,此處的哪些時段最吸引人。

第三道關卡,在社群媒體上發一篇200字左右的「行銷文章」,搞怪的、文青的、浪漫的、憂鬱的風格均可。再搭配一行能吸引觀眾點閱卻不浮誇的標題,以及數張照片。

第四道關卡,帶領教師,亦即我本人,沿著第一道關卡的路線,一邊導覽上述內容,一邊用各種方式更加了解自己的校園。印象很深刻的是,有組別提及許多老師對校園周遭的店家都不熟,因此一定要帶我吃吃看某家豆花店,而我們還真的吃了!也有組別提及大部分的學生對寒暑假的校園相當陌生,其實某些社團學生寒暑假到校,反而可以看到不同的光景。

雖然只是某一課延伸出來的戶外活動,卻讓我看到這群孩子利用各種非傳統的學科認知能力,發揮他們一同解決問題的潛能,包含如何繪製導覽地圖、行銷的訣竅、美學的展現,甚或創造力與領導能力的發揮,在在讓我驚艷。後來與體育科的朋友聊到此事時,他還興致勃勃地要教會我「定向越野」如何操作,以後就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實施,對我來說收穫頗豐。我更是迫不及待在下一屆上課時,讓此活動更加完整且有趣呢!一起走吧,一起走吧!

一起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