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學習的未來:在真實行動中培養非認知能力
在嘉義縣義竹鄉和順國小,孩子多來自單親、新住民與隔代家庭,學科不是他們的優勢。多年教學經驗讓我深刻體會: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不只是課本,而是面對挑戰時展現的韌性、合作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就是「非認知能力」的核心。
走讀台灣:抗壓性 × 專注 × 韌性
我從106年開始帶領學生走讀台灣,走過3600公里。烈日、暴雨、腳起水泡,都是現場教材。學生原本喊累,但在彼此打氣下咬牙完成挑戰。有孩子說:「既然都走到這裡,怎麼能停下來?」這就是最真實的抗壓與韌性。
過程中,他們學會規劃路線、控制步伐,專注於每一步。這種專注力,遠比考卷上的分數更能鍛鍊心志。完成 360 公里徒步後,孩子們的眼神不再害怕困難,而是充滿自信與勇氣。
勝興車站大雨堅持
投稿上報:創造力 × 自信 × 溝通
十五年來,我帶領學生完成超過六百篇報紙刊登。他們從「老師,我不知道要寫什麼」開始,到能把魚塭、蜂場、家族手藝寫成故事。像〈黑蒜雞湯的滋味〉、〈討海阿嬤的海上人生〉,都來自真實生活。
當作品刊登、名字出現在報紙上,那份被看見的喜悅,讓孩子眼神發光,也培養了自信與表達力。他們明白:文字不只是作業,而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這些作品有的還獲得教育部長、專欄轉載,孩子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的聲音可以影響社會。
人人都是小作家
食農教育:解決問題 × 創新思維 × 同理心
我們設計「蒜頭小達人」課程,學生親手播種、收成到料理。一次,洛神花遭蟲害,我堅持「不用農藥」。孩子們查資料、請教長輩,自製「辣椒水」除蟲。幾天後效果顯現,他們興奮記錄觀察,驚呼:「原來一朵花也有生命!」
這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實驗,更是一種創新思維與對自然的同理。孩子們懂得,學習不是死記,而是與生活、土地連結。更可貴的是,他們會把這些經驗帶回家,影響家人改變生活習慣,教育的力量因此向外擴散。
製作黑蒜頭成功
生命教育:情緒管理 × 領導力 × 堅持
許多學生背負困境。我曾輔導一位單親外配家庭的孩子,他原本消極放棄,但在路跑中意外奪冠,看見自己的價值,後來甚至帶領同學訓練,從被忽視到成為小領導。
另一位學生辛宛柔更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不被看好,到勇敢站上舞台挑戰自我,最終榮獲總統教育獎。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長期累積的專注與韌性。她的故事也提醒同學:真正的成功,不靠天賦,而是堅持到底。她的眼淚與笑容,正是非認知能力最動人的見證。
學生辛宛柔總統教育獎
結語:非認知能力,才是孩子的未來資本
走讀鍛鍊了專注與韌性,投稿培養了創造力與自信,食農教育帶來了解決問題與同理心,生命教育則點亮了情緒管理與領導力。辛宛柔更以總統教育獎,證明非認知能力能翻轉命運。
教育不只是教知識,而是陪孩子學會面對世界。我相信,只要老師願意用真實行動帶領,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就能被點燃,未來的無限潛能也將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