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創作,讓孩子真的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

起心動念:讓每一位孩子都有發聲的機會

「這不是比賽的歌,這是我們自己寫給自己的畢業禮物。」那是孩子們在MV完成後對我說的話。不是交差,也不是為了表現,而是一次真正投入的創作。在教學現場,作為畢業班導師時常思考一個問題:除了知識,我還能為學生留下什麼?我想,是「相信自己可以」的那個時刻。這成為我設計這堂課的出發點。MV課程不是額外安排,而是融入在語文課與綜合課的延伸活動中。我希望透過真實任務,引導孩子展開一段關於自我表達與合作創作的學習旅程。

MV創作,讓孩子真的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

教學流程:一段從發想到完成的實作歷程

我們從討論主題開始。學生們選擇畢業回憶、同儕關係、內在對話作為主軸,開始嘗試改寫歌詞。我引導他們押韻、對拍、處理段落的情緒轉折。接著進入腳本與分鏡階段,孩子們分組思考「畫面怎麼說故事」,在紙上設計鏡頭,安排誰拍誰演。進入錄音與拍攝時,他們遇上許多技術與協調上的難題:錄音時會笑場、鏡頭會搖晃、分工常常卡住。過程中我幾乎沒有給標準答案,只是不斷提醒:「你們可以再試一次。」最後進入剪輯與字幕階段,有學生主動帶回家剪接,還有人在下課時間跑來和我說:「老師,我好想要重錄一下副歌那段,這樣有沒有比較好?」

剪輯訓練課中,學生實際使用電腦進行影片編排與字幕處理。從零開始摸索剪片,他們學會的是耐心、反覆修正與「為作品負責」的態度。

這是校園內分鏡拍攝實況,學生們根據劇本自行安排鏡位與走位,展現任務執行力與臨場反應力。他們不是演員,而是說出自己故事的創作者。

教學挑戰:當老師願意放手,孩子才開始真正長大

整段課程最難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老師如何退後」。我花最多力氣的,是忍住不幫他們做完。看著他們在分組討論中爭執,影片重拍三次還沒協調好分工時,我很想介入。但我更想讓他們知道—這是你們的作品,你們要為它負責。有孩子因為第一次錄音很緊張,錄了10次才完成;也有孩子為了畫分鏡圖大下課都留在座位上,把拍攝規劃畫得像專業導演;甚至有一位原本平常上課幾乎不主動的學生,在影片完成後說:「老師,我發現我剪片還不錯耶!」

我相信,這些能力比任何測驗分數都重要—這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的歷程。

學生們圍坐討論如何改寫副歌歌詞,從回憶中提取情緒,嘗試押韻與重組結構。他們不只是寫字,而是在練習表達、聆聽與組織自己的情緒與觀點。

為了真實錄音效果,我們帶孩子前往廣播電台練習錄音。他們練習語調、勇敢發聲,也第一次在「真實場域」中面對自己的聲音,練習克服不安。

學生與家長的回饋:留下的是被看見的經驗

MV完成後成果發表時,全班一起安靜地看完。看完後,有孩子紅著眼眶說:「我以為我們做不到,但我們真的做完了。」我把影片傳給家長。有家長回覆:「這是我女兒國小六年級第一次真正投入一個完整作品。」 也有家長說:「謝謝你讓孩子寫出他真正想講的話。」一位媽媽告訴我:「我的孩子以前總覺得自己不重要,但這次他說:『影片裡有我,而且我做得不錯。』」那一刻我知道,這堂課的價值,已經超過了學科教學的範疇。

這支MV不是一份作業,而是一段記憶。 是一段讓孩子願意說、敢說、想留下來的經歷。我從不確定自己能教給學生什麼,但這一次,我確信: 我給了他們一次真正相信自己可以的機會, 也給了我自己一次,重新相信教學有重量的理由。

為呈現畢業主題,孩子們主動發想「回家鄉」的畫面,實地走入社區與自然場域拍攝。這不只是場景安排,更是他們用身體記憶家的位置與成長的路徑。

MV創作作品

影片簡介:

在這次MV創作中,學生選擇了熟悉的流行樂作為起點,改編了〈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與〈烏梅子醬〉這兩首歌曲。這兩首原曲旋律動人、情感真摯,也正好與孩子對畢業、離別、友情與回憶的情緒產生連結。

我們不是直接使用原詞,而是讓學生從自身出發,重寫屬於班級的歌詞

將「青春遺憾」換成「我們一起走過的笑鬧與努力」,將「愛情回憶」轉化為「同學之間的陪伴與成長」—讓流行樂成為孩子說自己故事的容器。

過程中,孩子一邊聽歌、一邊練習押韻與重組語句,也在旋律中慢慢釋放情緒、梳理回憶。原本熟悉的旋律,被改寫成屬於自己的畢業主題,也讓他們第一次感受到:「這首歌,是我可以擁有的。」

網址:https://youtu.be/4551-yuqT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