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校能帶走什麼?全球教育創新大賞推「生涯價值力」

離開學校能帶走什麼?全球教育創新大賞推「生涯價值力」

不只臺灣,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教育現場也正面臨該為學生培養什麼能力的問題,讓他們進入職場與社會,能夠面對劇烈變化的未來。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與芬蘭非營利教育組織 HundrED 合作,評選呼應「生涯價值力」的教育創新案例,分享教與學的更多可能。

給你一灣無人機,你會怎麼用?香港迦密聖道中學學生想到能為病人送藥、清潔高樓玻璃,檢查吊橋……學生們結合科技跨領域應用,發展各種以使用者為中心、以人文本的服務。這門「無人機跨學科課程」,獲選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與芬蘭非營利教育創新組織HundrED 評選呼應「生涯價值力(Employability)」的案例。

世界變動快速,愈來愈多的工作也將被機器取代。教學者究竟該為學生培養什麼樣的能力為未來做準備,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關注的議題。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舉辦「NXTEducator—全球華文教育創新大賞」,與芬蘭 HundrED 合作,從全球百件教育案例中,評選出7件呼應生涯價值力的案例,並舉辦論壇分享,為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發,也帶起學用接軌能力的關注。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提出的「FIT + HUG 生涯價值力」6大核心指標,包含 Friendly by nature(真誠友善的本質)、Innovative with diversity(多元創新的思維)、Technology-aware(科技運用的認知)等3項特質,Human-centric approach(以人為本的作為)、Uniting multiple domains(跨領域整合)、Globalview with local act(全球視野在地實踐)等3項能力。

參與評選過程的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學系副教授劉怡華表示,「Employability」的概念在各領域已經討論多年,主要就是想解決學用落差的問題。而這次的計畫指的「生涯價值力」,看的不只是學生畢業後有沒有能力找一份工作,而是希望從小扎根,希望老師、家長,能夠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培養面對變動世界的特質與能力。

獲選的7個團隊中,除了香港「無人機跨學科課程」,還有以設計思維建立孩子創造力的新加坡團隊「 快樂追築」,以及跨國組織蒙德拉貢商學院,另有4個灣灣團隊獲選。從這次獲選的團隊,也可以看到體制外教育創新的多元可能。

體制外組織為教育使力

深耕偏鄉教育師資培育的「為灣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除了致力回應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提升偏鄉學生的學力之外,透過系統性的培訓,也培育了教學者的領導力,以學習者為中心思考問題,「我們期待我們的參與者不只是教學者,應該更是個領導者,積極看見問題,與問題相處,知道教育不平等在發生。」TFT 影響力發展部總監杜瀛說。

要參與者比賽「誰最會離開自己的舒適圈」的團隊「城市浪人」,透過讓學生體驗各式各樣的任務,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背後的複雜成因,自己又能夠為問題做什麼。像是學生離開教室走上街頭為街友送餐,過程中開始和街友對話:包包裡有什麼、今天晚上住哪裡,如何找到食物……「學生才發現貧窮是一個真實的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城市浪人執行長張希慈說。過程中,也激發參與者以人為本的真誠關懷。

入選的灣灣團隊,還包括推動美感教育的「玩美客」、以及啟發灣灣偏遠地區兒童學習動機的「師生共同出版計畫」,都是從體制外推動教育創新。許多獲獎案例的負責人非教育背景出身,如推動師生共同出版計畫的張天雄,過去就當了15年記者,而後走入偏鄉教學生攝影、紀錄故事,激發偏鄉學生學習動機。不同背景的人跨領域、跨專業合作,擦出創新火花。

受邀至論壇分享的布魯金斯研究院計劃負責人,長期關注教育創新與系統變革的勞拉‧茲格樂(Lauren R.Ziegler)表示,根據布魯金斯研究院針對113個國家的調查顯示,雖有超過八成五的國家認為,他們的學生需要更廣的技能,像是團隊合作、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但只有1成2的國家有實際做出行動,像是把這些能力加入課綱,「各國都說他們想要為學生培養這些能力,但是卻難以達成。」茲格樂說。她也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創新非常多元,而許多教育創新是由非政府組織推動。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與芬蘭非營利組織 HundrED 合作,選出呼應生涯價值力的教育創新案例。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提供

芬蘭的非營利組織 HundrED 自2017年起向全球募集教育創新案例,每年選出一百個案例,希望分享 K-12 的教育創新方式,積極串聯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現已成為全球性的教育創新平灣。

HundrED 執行長拉瑟‧里波尼亞米(Lasse Leponiemi)表示,世界變得很快,學校經常覺得跟不上轉變,學校和產業的鴻溝如何降低,並沒有簡單的答案,需要積沙成塔做起。「我們看到全世界的老師受到許多壓力,無論在課程、課綱上,家長也經常要求老師。我們應該要改變這個情形,讓老師有技巧與工具做翻轉,讓老師不只是老師、而是創新的帶領者、領導人。」里波尼亞米說。

里波尼亞米也指出,舉辦大賞的意義是希望能讓教育創新具可複製、有擴散性,希望有讓人參考和效法應用的價值。透過這些不同的案例提供實踐方法,給對創新有熱情、卻不知怎麼做的教育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