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玲:別用舊的方式談新的教學

對於目前令出多門的教師研習,曾經擔任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負責人的潘慧玲認為,國家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應該有系統性思考,而非因應政策而做。政府也應該下放權力,讓學校成為教學專業的基地。

教師研習是為提升教學專業,我覺得,教學專業應該以學校為基地來做。新的政策概念宣導當然可以,但政府要意識到,教師研習要奏效,不可能是外加的,一定要落在教學血液中。與教學相關的增能,都應該回到學校,才可能回應老師的需要,解決老師在教育脈絡中產生的問題。目前這麼多的專業研習,需要轉變專業發展的典範。換句話說,必須從老師的教學實踐、從老師的行動中做增能。

我們不太能用舊的方式告訴老師:你應該有新的教學。例如十二年國教,政府很有責任,覺得課程與教學要做改變,所以推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差異化教學等,當然這些是可以談,重點是你怎樣呈現這些概念?不是找人來講講話、看看影片,目的就能達成。

當我們今天告訴老師什麼是有效教學時,研習方式是無效的。這是很諷刺的一件事。所以,在新一波的教育改革裡,讓學校成為一個「創生系統」很重要。如果學校是一個創生系統,老師會源源不絕的嘗試突破自己的教學,去思考要如何改變。

過去老師也有專業學習社群,但沒有落到教學實踐裡。所以在做學習共同體時,我們希望老師以3部曲來做「課堂教學研究」:1.研究、備課;2.公開授課、觀課;3.公開議課。

老師討論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有效學習,討論之後打開教室門,去試試看這方式有沒有幫助學生學習?彼此觀課,然後議課:你觀察到孩子如何學習?哪些迷思概念?我們可以如何搭鷹架?這就是一個研習的、專業發展的方式,會使老師的研習很貼近現場。他們在這裡頭,不斷會有新想法。

有人會問:「沒有新的概念進來,怎麼會知道『差異化教學』是什麼?」這時教學研究會可以請人談差異化教學,談的東西必須落在教學實踐裡,必須對學生有幫助,成為真正教學中的一部分。

教學形態、教學策略的轉變不應該由政府來規範;政府的角色,是去保障學校的健康運作、制度的完整。例如解決學校行政沒人願意當、校長有責無權的問題,去正視校園內代理代課教師過多的問題、健全國教輔導團功能、用激勵型的計畫鼓勵學校發展特色等,讓教師專業可以在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中發展。

政府要做的是打通經脈、健全體制,經脈通了,教師專業的血肉,就會在教學現場長出來。(採訪整理/張?文)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52期2013-12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