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K12教育實驗室執行總監:老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是「學習體驗」的設計師

因為兒時的閱讀障礙,麥可貝恩特別希望透過教育改善孩子的一生。(圖片來源/Laura McBain)

專題式學習(PBL)現在經常被應用在課堂上,身為專題式教學的師資推手,麥可貝恩指出,一個好的專題,老師應該和學生共同設定目標和學習任務。

這幾年全臺各地,紛紛效仿史丹佛設計學院(d.school)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開設創新教育課程,新北市教育局更是從去年起,投入四年十億元經費,要打造九所具備史丹佛設計學院創新思維的旗艦學校。十多年前,史丹佛設計學院便已啟動K-12教育(幼兒園到高中)研究,用設計思考的方式,研發新的學習模式,分享給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

蘿拉.麥可貝恩(Laura McBain)是史丹佛K12教育實驗室的執行總監,也是美國知名專題式學習(PBL)公辦民營高中High Tech High的師資推手,一手打造出High Tech High的師資培育系統,主導開設多間High Tech High分校,更是二○一八年PBL World(美國專題式學習教育年會)的得獎人。

從一位在傳統公立高中教書的老師,慢慢轉型成全專題式教學的老師、校長、執行總監,麥可貝恩多元的經歷,讓她成為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間最好的橋梁。

Q:是什麼機緣,讓你成為一個教育者?

A:起初我沒想過當老師,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我先去了一家紀錄片製作公司做設計,後來又去了倉儲中心當銷售員,直到有天,我開始覺得這樣的人生很無聊,想起大學當助教的時候,很多人說我當得很好,突然覺得何不試試?

運氣很好,我當年旁聽到一門獲得加州最佳老師獎的課,那是一門文化學習課,這位老師設計一系列沉浸式(immersive)建立同理心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感受,例如讓學生去一個跟自己完全不同族裔的地方,或是睡在地上體驗街友生活,這些活動跟我小時候的經驗很不一樣,我第一次發現學習是一種轉型(Transformation)的過程。

所以,我從一個代課老師做起,重回學校修教育學程,然後加入一間位在美國聖地牙哥的高中,教英文跟歷史,一切都很順利。直到我再次感到我需要新的學習,一位朋友帶我加入High Tech High,我很喜歡專題式學習給學生帶來的轉變,這一待就是十幾年。

其實,我國小的語言能力發展遲緩,閱讀有困難,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清楚發音。我的朋友下課後在外面玩耍,我卻總是坐在輔導室補課,那是一段很難熬的時間,但很幸運我出生在一個學校不會放棄我的年代,學校幫我走出來,也讓我明白被幫助有多重要,這個童年經驗讓我深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每個學生建立起對自己的潛力堅信不移的信念。正因為我了解被貼標籤、被低估、無法融入的感受,我才更希望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幫助更多學生看見自己的潛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Q:從傳統的高中老師,轉到純專題式學習的High Tech High,你最大的轉變是什麼?

A:最驚訝的是,我發現我以前教的專題都不是真正的專題。

專題不是設定一個題目,叫學生拍紀錄片、做個模型而已。真正的專題,有個明確要達成的目的,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學生創造出能反映自己內心想法的作品。在真正的專題裡,老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團隊合作、做有建設性的評論,真正的學習來自一來一往的反覆優化(iteration),跟設計思考的概念類似。

學生在每一次優化裡,看見自己跟預期目標的差距,一步步邁向目標,在過程中,找方法解決難題。最終的成品展現也很重要,要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成品可以和觀眾分享。

Q:誰來決定「預期目標」?學生有可能不認同老師訂出的目標嗎?

A:沒錯,所以老師要跟學生一起設定預期目標。

高品質的標準會依產出的媒介而異,假設產出的媒介是一張海報,在High Tech High,老師會先搜尋一些理想海報設計,讓學生從中選出他們覺得設計良好的海報,一起評論這張海報設計哪裡好?再一起定義出怎樣的色調、構圖、文案可稱為專業。等學生開始做,會根據一開始定義為好的標準,讓學生互評,做有建設性的評論,評估目前的狀態跟最佳目標的差距。

而在一般學校最常出現的難處,是評分機制的不透明,學生不服氣,為什麼某人拿A,另一人拿B?所以一開始就和學生一起訂出標準,是很重要的一步,讓學生的聲音融入評價體系的建立,他才會認同這個產出的品質標準。

Q:作為High Tech High的教師培育設計者,你覺得怎樣能幫更多老師學會設計專題式學習的課程?

A:讓老師做幾次專題,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老師沒體驗過,怎麼知道學生的感受是什麼?

在High Tech High的某一年,我突然領悟老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學習體驗」的設計師。專題是帶來體驗的一種方式。學生在專題中會體驗到什麼,跟老師和學生共同設計的內容很有關係。老師體驗過專題是什麼,比較容易了解學生在專題中會感受到什麼、想到什麼、學到什麼,因而比較能和學生共同設計出合適的任務。和學生一起設計專題的老師,需要拋掉自己的標準與經驗,盡可能運用學生自己發現的、創造的標準。要設計出好的專題,要能擁抱不確定性,和學生共同設計,並且讓專題成為學生想要探索自我的火苗。

芝加哥大學曾經有個研究顯示,真正的改變,來自三個條件:顛覆性的體驗(Disruptive experience)、形成自己的理解(Sense-making)、友善的環境(Safe environment)。不論在High Tech High,還是史丹佛設計學院,我們做師資培育,都會重視這三個條件。

Q:史丹佛設計學院的K12教育實驗室在研究什麼?

A:我們用設計思考,協助教育者建立創新教育的信心,設計出促進社會公平的教育創新模式。目前我們實驗室有多個研究專案,有為學生打造零暴力的安全環境研究;有鼓勵學生使用新科技(區塊鏈、IOT、人工智慧等)的創造;還有如何用簡單的方式,跟學校老師分享有關人腦學習的最新科學發現,讓老師可以採取相對應的行動。

史丹佛K12實驗室也會在網站上公開免費的K-12教育設計資源,例如「怎麼教學生打造密室逃脫?」整堂課程設計的資源、學習單都免費在網站上公告。我們也會不定期開設教學課程,開放給任何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學習,建立一個用設計思考改變教育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