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AI融入現有課程?

我們眼前的這群孩子,全都是誕生在數位時代的「數位原住民」,運用新興科技來輔助學習與工作,已是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第二天性。「到底該如何將新技術融入現有課程之中?」這個問題往往令教師有些不知所措。克魯格的建議是:「就像教授其他科目時一樣,成功將AI融入教學的關鍵,是先從『設定學習目標』開始,然後再問:『如何讓AI幫助學生達成目標?』」

如何將AI融入現有課程

關於什麼是「人類智慧」至今人們仍眾說紛紜,對於什麼才算是「機器智慧」自然更是爭論不休。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則是如何解決以下問題:「如果AI至今仍在發展中,我們該如何在課堂上運用它、該如何讓學生認識它?」「透過AI相關的教學,我們希望學生學到什麼、希望學生獲得哪些與未來有關的能力?」

讓學生學會如何寫程式、如何開發聊天機器人,這當然是件好事。但會不會有那麼一天,AI能比人類更快寫出基本程式碼呢?除非我們向學生展示該如何運用所學到的人文能力(好奇心、創造力、建立事物間的聯繫);否則最終不過是把他們教成像機器一樣,只會遵循一套固定程序。

因此,關於AI的「教」與「學」,以下四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熟悉AI 相關語彙

目前AI被應用在藝術、動畫、材料科學、健康照護等各種迥然不同的專業領域。在橫跨多個領域、援引各種不同研究典範為基礎的新知識領域中,一些語彙常交錯使用,有時甚至混為一談,讓人很難掌握。唯有熟悉AI相關語彙的意涵,才能在大量接觸相關資源時,能夠辨別人們在AI定義方式上的異同,以及有時人們的不同說法其實是指稱同一種技術。

成為具有彈性的教師

在AI技術飛快演進的洪流之中,我們很難確切知道未來到底會有哪些改變,但可以確切知道的是:教師能夠展現人類所獨有的彈性與應變能力,來適應任何改變。有些人對AI進入教學場域深感憂心,認為有朝一日教師會被電腦所取代。事實上,教師的角色的確可能會有些調整,但我們的存在絕對有

不可取代的必要性。教師永遠不會被AI取代。

建構AI 時代的新倫理規範

如果我們要跟那些設計來複製人類智慧的機器互動,我們要如何向它們學習,它們又要如何向我們學習?這將如何改變我們身為人類的本質,以及它們作為機器的本質?在既有的生存空間中,多了許多具有智慧的新成員,那麼該如何與它們在社會層面、國家層面或全球層面彼此相處?新情勢將衍生出新難題:我們該如何讓幫助學生做好準備以邁向嶄新的AI時代,以及我們是否能建構一套足以滿足AI時代的新道德規範?

AI 與文化

人類在設計驅動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的認知系統時,經常會帶進自己的價值觀與文化背景。就像當我問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如果讓你來設計機器人,你希望機器人能做什麼?」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些孩子或家人不想做的事,像是撿垃圾、洗碗、打掃房間、寫作業等。

這些思考在在顯示,「把自身責任委以機器代勞」的心態,極有可能對人類和地球帶來負面的影響。就像「倒過來的杯子無法被斟滿」,當我們切斷了與環境間的連結,也將失去向環境學習的能力。

若希望保有學校的獨特性,關鍵在於不要為了追尋現代科技,而放棄了每所學校擁有的豐富文化遺產。我們不該遺忘過去,而是應該學校及所處的社區中堅守使命,以確保文化被明確定義,讓歷史得以恢復、更新和傳承。藉由調整對未來的願景,我們可以看見既有文化和機器學習不僅可以並存,而且能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