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也是學習!IB教育養成語言力之外的「分析力」

臺北市西松高中與桃園大園高中兩間公校110學年都將開辦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專班。IB能為學生帶來哪些能力?畢業於臺灣IB學校,現為IB學科考官的蘇弘曆分享IB教育讓他養成的分析力。

110學年臺灣有兩間公校開辦IB課程,圖為桃園大園高中。黃建賓攝

從朗誦《咆哮山莊》理解分析的精隨

閱讀理解是IB處理文學文本時最基礎的能力,無論把哪個語言當作母語學習,都必須深入解構文學文本,才能達到IB要求的學習水準,而其中的分析能力則是非常關鍵的技能。

分析是所有IB人最愛掛在嘴上的詞,我總是告訴學生,分析就是「解構再組構」(Deconstruct then Reconstruct),把作者的著作全部拆解再重新組織。MYP四年級時,我對分析僅略懂一二,直到升上MYP五年級,在英文課上學習《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後,才真正懂得分析的精髓。

直至今日,我還是對當時在英文課堂中朗誦《咆哮山莊》的往事回味無窮。在只有9位學生的課堂裡,每人必須認領書中的角色,模擬角色的語氣朗讀文本。這個固定每週五舉行的閱讀活動,成為我們迎向週末前的小劇場。

起先,朗讀僅是綜合「文字理解」及「聲音表現」,也就是嘗試釐清故事情節、揣摩人物心情,所以曾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老師的安排朗讀非常浪費時間。但之後我漸漸理解,透過朗讀前的準備作業,可以發現人物蘊藏著作者對社會環境的期待,角色的情緒也存有顯隱差距。實際上,朗讀的準備作業相當於解構故事內容及角色,而朗讀的過程便是用聲音及表情,重新組構被分析的元素。

英文課堂的朗讀讓我學會兩件事。第一,很多事情並非一蹴可幾,不要先入為主地以「有用或無用」劃分某個課堂活動,以免喪失寶貴的學習經驗。第二,文學作品不是讀懂就好,而是要懂怎麼讀。僅理解文字意義並不夠,要理解文字為何有意義,作者用什麼方式、基於什麼原因,賦予文字什麼意義。

全世界都是分析素材

經過IB的訓練,我習慣把生活中的所有東西當作可學習的元素,看到文本就試著分析和進行批判性思考,看到數據或結構就試著套入學習過的概念和理論。

習慣把學術與生活結合後,很多複雜、難懂,甚至難搞的學習內容,都變得能迎刃而解。如果要做到純熟的境界,可以從以下兩個面向切入:

1.仔細觀察

觀察屬於主動的方式,但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我養成這個習慣的關鍵原因,是得知2017年語言考卷將全面彩色印刷的消息。

彩色印刷代表學生多一個可分析的元素:顏色。此後,我開始關注身邊所有的彩色文本,包括飛機上的雜誌、路邊發的傳單,甚至是網路上隨意點擊瀏覽的頁面。每次看見彩色、多模態(Multimodal 不只一個組成元素的文本,例如圖片加上文字的雜誌頁面)文本時,我會盡可能拆解,並思考背後的組構方式和原因。

由於在觀察的過程中持續進行「腦海中分析」(Mental Analysis),無形中培養出快速拆解文本的能力,因此我在考試前的閱讀時間中就能開始分析。

2. 在習慣或興趣中,找出「分析時刻」

第二個面向可以從興趣和喜愛切入。舉例來說,愛打電玩的學生在娛樂的同時,思考電玩品牌背後的行銷手法,或是程式設計理論。

以下再舉我自己的例子。身為追劇狂的我,假日最愛一邊追美劇《國務卿女士》(Madam Secretary),一邊思考歷史科的應試技巧,我總是拿著筆記本記錄主角和幕僚對話中的外交策略。雖然這是一部虛構作品,但編劇為求真實,內容皆經縝密考證及設計。因此,當我學會其中的詞彙或因某個決策而受啟發,便將這些知識延用到考試及課堂討論中。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想強調學習可以很遠也可以很近。也許課程看似困難、不易接近,但我們可以把它變得更生活化,畢竟「學己所愛」是個讓人享受的事實。

在國際暑期課程的課後訪問時間,一位學生告訴我他會拆解生活中看見的文本,並分析它們如何塑造不同的意義。另外,他告訴我IB訓練許多實務能力,例如製作簡報。他說:「進入職場後,我可能不用為了做簡報熬夜,因為在 IB 裡都學過、做過了。」

那位學生在談話中透露的自信,讓同是IB人的我深感驕傲。我從對話中發現,他已把學習與分析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當習慣分析日常生活的事物,進步與成長都會讓人非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