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教育是撐起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柱, 但南韓學生的辛苦和痛苦也是世界知名。韓國政府雖有意扭轉這樣的現象,卻敵不過儒家文化和父母的期待,南韓的教育改革能給臺灣什麼樣的啟示?
名校情結逼自殺!每天花16小時念書,新課綱能拯救韓國學生嗎?
二戰結束時,韓國仍有80%的人是文盲,在短短幾10年內,它卻轉變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裡大專學歷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中學的部份,每屆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測驗,韓國都在前10名。
一直以來,韓國的經濟成長與教育策略脫不了關係。1980年代,韓國政府開始對人力資本開發、研究和技術創新進行戰略投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從1980年代初到2000年代中期,該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增長了5倍。三星與LG等品牌享譽國際,就是靠名校畢業生一步步打造起來。
此外,佔據政府職位也多為名校生。因此在韓國,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有至關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個人的階級地位密切相關。
每5至10年翻新課綱的韓國,2020年上路了最新一版的21世紀素養導向課綱,並繼續已經行之10年的申請入學制。看似學習成效良好,又跟上世界浪潮,然而,在韓國當學生卻是世界數一數二辛苦。
醒著的時間都在準備升學
一個韓國高校生的生活呈現什麼樣子?
上午6:30起床、7:00趕公車、8:00前須到校,否則會在「學習歷程檔案」中被記錄遲到。8:10老師訓話時間,接著8:30到12:20是4堂課,每堂5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
中午用餐與午休至下午1:30,再上三堂課至4:20。接著到5:00是老師訓話加上打掃時間,5:00至6:00為選修課程時間(有些學校拿來上補充課程)。6:00至7:00用晚餐,晚上7:00至11:00晚自習。
最特別的是晚自習結束後,學生並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搭車去「補習班」(Hagwons)或K書中心讀到半夜2點。隔天,又是6:30起床,迎接疲憊的另一天。
美國柏克萊大學一份評論指出,韓國學生通常每日在課業上花費16小時。這樣的日子並非只適用考生,從國中一年級到高三皆如此,全都是為了在升大學考試「大學修學能力試驗」(CSAT)考上「SKY」,也就是三所頂大: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
每年,韓國只有2%的學生能擠進SKY窄門,也成了晉升理想社會階級的「通行證」。與臺灣相近的歷史文化因素,以及崇尚儒家思想「唯有讀書高」的韓國父母,投資子女補習費非常高昂。根據統計網站statista,韓國家庭平均每月在每位學生的私人教育上花費321,000韓圜(約8000臺幣)。
汲汲營營地求取功名,成效斐然,但韓國也因此有了一批全世界壓力最大的工作者與學子。不僅成年人在OECD自殺率排行最高,自殺也是韓國青少年死亡原因排行第一。調查顯示,成績差和對失敗的恐懼,是學生產生自殺念頭的主要原因。2008年,政府曾為此實施10點宵禁令,不准大家再去補習班熬夜競爭。
時任教育部長南秀秀(Nam Soo Suh)表示,「在半世紀內,沒有其他國家像韓國這樣快速成長,我們強調學校與社會的成就,但這讓學生和成年人承受很大的壓力。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如何使人民更快樂。」
也曾任教育部長的首爾KDI智庫教育學者李洙厚(JuHo Lee)指出,「考試分數在工業化的時代很重要,但現在已不復存在,因此,我們要研究強化創造力、社交能力及情感能力的教育改革。」
新課綱,韓國學生變快樂了嗎?
發下豪語的韓國,在10年前推出「學生綜合紀錄簿」,臺灣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是參照這項方案。
2013年實施的《大學入學簡化政策》,讓大學減少對一次性考試CSAT的高度關注。如今韓國大專院校甄選入學名額已逾七成,並參採「學生綜合紀錄簿」超過50%。
2015年推出、2020年全面實施的國小至高中新課綱,增加了6項主要關鍵素養,反映21世紀所需的重要技能,分別是創造性思維、自我管理、知識資訊、美學情緒、溝通、公民素養。課綱也擴大了學校的自主權,由校方設計部份課程。
特別的是,小學增加了「美好生活」、「智慧生活」、「幸福生活」等科目,培養學生基本學習技能、解決問題能力與創造力。國中階段則從2013年開始有「免試學期」(Exam-Free Semester),學生可以自己設計想學的課程,沒有考試(類似臺灣的「自主學習」)。
其他改革策略還有「履歷盲選」,政府單位已啟動一套申請人不顯示大學學歷、不顯示GPA(學業成績平均點數)的徵才制度,試圖減緩學生與家長們的名校情節。
但走上改革之路的韓國,學生壓力減輕了嗎?答案或許是悲觀的。研究指出,韓國家長仍舊在意孩子的功名,即使轉換成適性的申請入學,補習文化仍舊猖獗,學習歷程成了另一種軍備競賽。
上一段描述韓國學生苦讀16小時的高校生活,並不是過去式,即使在教改後的韓國,依然適用,只是從準備學科改為其他升學時會參採的項目。雖然文在寅政府現階段正大力推動減輕升學壓力,許多私人企業也跟進採用履歷盲選的策略,但根深柢固的功名文化仍不是改變制度就能輕鬆扭轉。
韓國的例子足以作為借鏡,課綱改了以後,社會觀念還有一段路要走。
(責任編輯:陳郁雁)
(資料來源:World Education News+Reviews ,European Educaiton Research Association,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