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北宣布停課前,臉書就出現一個「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一個週末吸引一萬名成員,至今不到一個月,就有8.7萬名成員,是停課後全臺老師線上教學的救星。為何一個社群帶來如此動能?創始團隊如何看臺灣史上第一次老師、家長大轉型?
歐洲學院小學老師再進行遠距教學。黃建賓攝
因為疫情尚未平息,全臺延長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停止到校至7月2日學期結束。線上教學進入第四週,如何用 Google Meet 點名?期末考如何在線上進行?又如何防止考試作弊?如何用 Zoom 教小提琴收不到高音?種種務實又專業的問題,都可以在「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獲得神人老師們的緊急救援;每週六社群還舉辦線上論壇,參與人數常破千,是停課後全臺老師的線上教學的救星。
這個社群是由臺大電機系教授、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和香港翻轉教育協會的老師們,在雙北宣布停課前的5月15日超前部署成立,至今已有8.7萬名成員。《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在「總編輯會客室」Podcast 節目中,專訪「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的推手葉丙成,以及無界塾教務長林嘉怡、資訊長朱哲民。
葉丙成談起得以迅速成立「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的緣起。無界塾有一個校區位於萬華區的華江國小內,5月12日萬華出現兩個確診案例,全校老師立刻決定5月17日起停止到校(早於雙北)。到週末5月15日會考那天,香港翻轉教育協會的鄭淑華老師私訊葉丙成,認為臺灣疫情有擴大可能,建議由無界塾和香港翻轉教育協會共同辦一場線上研習,幫助老師們做好準備。
成立臉書開放社群,讓老師幫助老師
但無論用何種視訊軟體,線上研習最多僅可讓一千人同時上線,「萬一停課,如何讓全臺20萬老師都受惠,並且能將自己每天教學上遇到的困難提出來,得以解決。」葉丙成認為要開一個臉書社群,讓所有老師的問題、解方、智慧都可以匯集,讓無法參與研習的老師,也能獲得從零到有、各種線上教學的起步指引。
葉丙成在5月15日開了「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兩天內就吸引一萬多名老師加入,「因為蠻多老師都有警覺」,至今已達8.7萬。教育部宣布全國停止到校的同時,也鼓勵老師上社群來請教、交流。
葉丙成表示,過去政府會把所有資源放在一個網頁上,但很多軟體如 Google Meet 等會不斷改版,政府網頁無法立即更新,「老師們需要一個有機的方式,群策群力一起來貢獻自己的智慧,像crowd sourcing(群眾募資)一樣,可以提問,可以交流。」
「臺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也是一個跨國的合作社群,有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加拿大、祕魯的老師,都來貢獻自己所能,幫助臺灣老師。不僅因為過去彼此拜訪相識,也因為去年無界塾就曾將線上教學know-how分享出來。
有一位馬來西亞老師表示,去年馬來西亞停課時也經歷很多震盪和慌亂,這位老師看到無界塾分享的線上教學模式、設計等,就立刻採用,結果順利的展開線上教學。
葉丙成很感動,「一年前做的事情發酵了,算是一種拋磚引玉吧,經過一年大家都運作順暢,又累積更多經驗,願意回饋幫助臺灣老師。」
最好的線上教學是「少量多餐」
葉丙成表示,「這次居家上課讓人見證臺灣教育的奇蹟,全臺二十幾萬老師在第一個禮拜就能上線教課。」雖然過程中媒體報導不斷,不少家長抱怨、也有些老師不願改變,但在一週之內,全臺老師陸續動起來,包括有些教母語、平常很少用科技產品的資深老師,也努力跟上線上教學的腳步。
臺灣原本就有約三分之一的老師善用科技、線上教學得心應手。隨著疫情發展,又有三分之一老師轉換。停課前一兩週,還有老師只給孩子看影片、自主學習,老師都沒露面,但這種狀況會愈來愈少,因為這樣的老師面對的壓力會愈來愈大,包括來自家長的微詞。
葉丙成提醒,下一個挑戰是,老師要把愈來愈多的「互動」放進課程裡。「很多老師和家長不了解線上教學的特性,以為要從頭講到尾才是認真教學,但其實線上教學20分鐘的知識含量和實體的完全不一樣。」
同樣對著30個學生講課,實體課老師可以從眼神、迷惑的表情中,看到哪些學生沒聽懂,但線上教學很難做到這點。所以,老師必須要設計很多的互動去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態。「若家長以為要講3小時才叫上課,而學生在線上可能30分鐘後就進入彌留狀態了,後面幾小時知識量的洞就很難彌補,」葉丙成表示。
一個好的線上教學的模式是「少量多餐」,講課十幾分鐘後,就要利用學習單、小組討論、Kahoot! 等各種方式去檢測學生吸收多少,再去個別補強。葉丙成觀察,前兩週很多厲害老師還在摸索工具,但現在他們開始活用各種教學策略、活動、工具,讓孩子更專注、更投入學習,他們的教學功力會大提升。
很多人認為學生的學習因轉線上產生很大差距,我反而認為臺灣老師線上教學的能力會因此而出現很大的差距。
想清楚線上學習目標比學技術更關鍵
在無界塾6年來擔任語文老師的林嘉怡,是學校裡唯二有線上教學能力和經驗的老師。她建議老師把線上教學想成「換個地方」教學,先不要急著要學很多功能,最重要的,還是要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
例如希望學生分組討論更專注,但老師只能待在一個討論室裡,因此就要想設計學生自評或互評的學習單,以便掌握其他討論室的實況。「目標明確才知道困難和必需學的工具,再去做修正,最重要的還是最根本的,希望學生學到什麼。」
資訊長、生物老師朱哲民在社團中發現老師們的提問有三大類。一開始問的是「有沒有」,為什麼我有或沒有影像、聲音;現在則是「好不好」,開始有美肌、背景如何調整等問題;這些都是基礎問題,平常都是去找資訊組長,朱哲民建議老師先檢查各種設定,在社群中有很多資訊組長及熱情的老師,都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
第二階段開始出現關於教室管理、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是比較厲害的老師在問,希望知道軟硬體如何串連使用,需要使用過老師的經驗分享。例如有老師介紹Kahoot!(選擇測驗)、Nilpod或Quizizz(隨堂測驗),都是在教室裡好用的解決方案。
高階的問題則是如何整合不同的聲音和影像,軟硬體搭配老師的個人教學風格。「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如何引導學生好好學才是重點,老師能否用厲害軟體倒是其次,」朱哲民提醒。
三大原則掌握線上多元評量
這學期的期末考勢必得在線上進行,關於多元評量,林嘉怡提醒三件事,首先內容要開放,一定不能是正確答案,或馬上搜尋可得,而是要經過思考或重整、比較;第二形式要多元,過去在意紙筆測驗,或某種題型的題目,但現在可以是小組報告、個人發表,不論是影片展現或錄音檔,都可以是參考的形式。第三就是規準要明確,確認學生都有達到學習目的,什麼樣的學習表現會給多少成績。
以無界塾對小組報告的評量規準,林嘉怡會以「內容正確性、簡報優化、時間掌控度、報告精采度」四項來給分,每一項如何表現會拿多少分也清楚讓學生知道。
例如報告精采度是所有小組成員都講到話,而且內容前後貫穿對接,避免小組只有分工沒有合作;時間控制一項,若規定5分鐘,學生經過練習在正負20秒內就得滿分,但超過就往下扣。這樣可以檢測到的能力更多元,不會只有知識點,或某些技能。
別再抱怨整天盯螢幕學習 家長需要更多包容、支持老師
家長的態度,以及對教學轉型抱持包容、好奇的心態,會幫助學生學得更好。葉丙成表示,若家長有正確認知對孩子學習有正面幫助。
第一,線上教學是不得不然。葉丙成提醒,若能到校實體上課,沒有人想要在電腦前學習,若能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全世界其他國家早就用了。家長要接受這個現實,不要再抱怨孩子整天盯著螢幕眼睛會壞掉,除非你想讓學習是完全空白。
第二家長思考如何幫助老師。以無界塾為例,若孩子上線出問題,沒出現在課堂上,或從螢幕上消失,有輪值老師會去處理這種系統問題,讓課堂不受干擾。體制內都是老師一個人去面對全班,若家長能當老師的幫手,透過班級的 LINE 去協助孩子,老師就能專注在課堂上,把課上得更好。
第三家長要體諒老師的辛苦。線上教學模式要重頭來過,白天教課,晚上備課,全臺灣認真老師都很辛苦。
這次是全臺老師、家長數位能力被迫大升級。在混亂的調整期,親師若能彼此體諒、支持,就能幫助孩子做最好的線上學習,共同度過這個臺灣教育史上第一次的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