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下的孩子如何線上社交、保持心理健康?

當大人正為防疫生活奔忙、焦慮時,孩子們的心理狀態也開始出現變化,只是他們未必說得出來。如何讓他們保持適度社交,維護心理健康?

遠距下的孩子如何線上社交、保持心理健康?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大人的生活帶來了衝擊與焦慮。但別忽略了,家裡的孩子們,也深受衝擊,只是他們不見得說出來了。

疫情下青少年多感覺擔心、寂寞、壓力增加

在英國,威爾斯政府針對20,000名兒童與青少年的調查發現,孩子們普遍感到擔心跟寂寞。因為在遠距學習時,與人疏離,也較缺乏各種動機。

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跟史丹佛大學合作的調查發現,63%的女學生、48%的男學生覺得跟學校有關的壓力在過去一年增加了。完全在家上學的學生比起曾到學校上課的學生有更多失眠、疲倦無力和頭痛的狀況。

如何幫助孩子、青少年們,在遠距學習、居家防疫期間,還能保有社交、不無聊的生活,是歐美國家在疫情期間的熱門議題。從學校、教育研究機構、心理學家、到醫院,都發表了種種建議。

《親子天下》整理了各方建議,提供讀者參考。在不能出門時,也能讓孩子與人持續連繫、互動,排遣疏離感與焦慮。

1.與原來的親友保持連結

多數中高年級的孩子與青少年,都已經有可以跟朋友在網路上互動的聯繫方式。他們除了可以相約在社交平台上聊天,還可以一起參加一些網路上的活動,老師或家長也可以幫助停止社團活動的孩子相約在線上聚會。

他們可能已經偶爾進行的連線遊戲,在疫情期間會變得比過去更頻繁。也有孩子會探索網路上更多的線上互動,像是益智與趣味搶答遊戲暨學習平台「Kahoot!」。

另外,有些活動也出現了線上版,例如,有些密室逃脫、桌遊店都推出了虛擬版本,好朋友們可以相約在線上玩等。

除了線上活動,他們還可以相約每天各自在家的活動挑戰,互相激勵,如每天做幾下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波比跳。

麻州的艾默森醫院還想到較內向、平時與同學互動較少的孩子們,也可以跟家人有更多互動。像是在家玩桌遊、紙牌遊戲、甚至小一點的孩子會喜歡的捉迷藏;或是打電話、跟親戚與長輩視訊問候。在疫情過後,大家會懷念這段共度困難、苦中作樂的時光。

2.不限現有朋友的線上活動

網路上有很多正面、健康的活動,不一定要跟原來的朋友相約,也可以交到新朋友或排遣時間。像是可以臨時隨機組隊的連線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拼字遊戲Scrabble、下棋與紙牌活動等。

另外,也可以修習網路課程,無論是跟在校學科、語文等相關的內容,還是繪畫藝術、烹飪與烘焙、學習寫程式的課,都會帶來新收穫或認識新的人。

3.可以獨處進行的線上活動

線上活動豐富了遠距生活,但不一定要呼朋引伴。孩子們跟大人一樣,也可以學習獨處,讓自己靜下來,或是趁機練習自學。

在這段時間,歐美的孩子自己在家裡做、常見的非社交活動包括自己製作網站、發展自己的興趣專案計畫、寫部落格文章、畫畫、開podcast等創作。也有人自己看app或YouTube運動、冥想、逛線上博物館、看影片、參加線上演講、音樂會、表演,或是瀏覽線上的展覽。

4.合乎規定的戶外活動

歐美一年多來的抗疫生活,多數時間是隨著疫情緩急變化,彈性調整不同程度的戶外與群聚活動。在合乎活動類型(歐美封城期間仍允許戶外運動與遛狗)與人數規定(例如5個人以下)前提下,常見的戶外活動包括找一個教練陪練網球、羽毛球,或玩飛盤等人數少且有社交距離的運動、一起騎腳踏車或到空曠的步道健走、清理環境等義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