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常陪玩 孩子控制力腦力雙贏

每個爸爸心裡都住著一個小男孩,所以當爸爸在照顧小孩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一些超爆笑的互動。前一陣子在Youtube有一段國外的影片,主題是「媽媽不在家系列!父子組合演繹經典」父子之間爆笑的音樂創意,哈哈哈,令人嘴角失守!

影片中的爸爸演奏各種不同的樂器,甚至裝扮成經典電影Star War的角色,跟兒子大玩合奏;而兒子也很酷的戴著墨鏡,以極為準確的拍點,敲奏他手上唯一的樂器——烤箱。父子倆玩得不亦樂乎,觀眾們在讚歎發笑之餘,還忍不住為烤箱捏一把冷汗,相信媽媽看到這幕景象,理智線應該秒斷崩潰吧!

父子衣著正式,爸爸用電鑽演奏電吉他,兒子用烤箱的門板打節奏。

父子以星際大戰的角色現身,爸爸吹奏豎笛,兒子用飯匙敲打烤箱的層架和門板。

爸爸吹奏長號,兒子用烤箱的門板打節奏。

常有人開玩笑的說,爸爸帶孩子的時候,就是媽媽崩潰的時候!尤其歐美的爸爸總是不按牌理出牌,帶著孩子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每每讓旁人驚呼不已。

現代父母受了西方文化影響,已不再是「嚴父慈母」的傳統形象,孩子跟爸爸或媽媽在一起玩時,有什麼不一樣?又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爸爸的教養秘密

在過去的許多研究中,已證實父母陪伴孩子玩耍的重要性,愈常陪孩子玩,愈能增進孩子的認知、溝通與社交能力。但因為平時多半是媽媽陪伴孩子,所以這些研究接觸的對象也多半是媽媽。

為了瞭解爸爸跟媽媽帶孩子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以及分別有什麼影響,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系與樂高基金會合作,自1977年到2017年,在歐洲與北美進行研究,調查爸爸跟媽媽在孩子滿3歲以前一起玩的頻率、分別跟孩子一起做哪些事,還有這些孩子之後幾年的發展。結果發現,常跟爸爸一起玩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竟然比較好!到底爸爸的教養中,藏著什麼秘密?

研究顯示,爸爸跟孩子通常會玩肢體動作較多、較耗體能的活動,像是搔癢、追趕、捉迷藏、攀爬、玩球等,這些肢體活動創造了好玩又刺激的情境,剛好可讓孩子練習自我控制。例如,動手時要小心力道,注意不能傷到人;如果跌倒、跟別人碰撞時,還要學著面對身體可能受傷的恐懼,以及疼痛帶來的不安情緒,並且試著讓心情平靜下來,跟對方和平共處。

這些孩子經過這一連串學習之後,上學時情感控制比較好,過動的狀況比較少,也比較沒有情緒或行為問題,能夠自我控制想要攻擊的衝動或暴力行為,遇到跟同學意見不合的情況,也不會動口動手。

研究顯示,爸爸跟孩子通常會玩肢體動作較多、較耗體能的活動。

肢體訓練、規律節拍對大腦有益

不過,這並不代表只有媽媽帶的孩子,就會比較吃虧,媽媽一樣可以和孩子進行肢體活動,而且三歲以下的孩子也不需要太困難的體育技能。例如把孩子舉高、在孩子躺著或坐著時拉他們的手腳玩,或是一起伸展做體操、一起跑跑跳跳,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而像影片中這位小朋友,以敲奏烤箱門板的方式幫爸爸伴奏,雖然讓媽媽們看了傻眼,然而倒不失為一項有趣的活動,如果怕烤箱壞掉,可以用別的器具取代,例如鍋蓋、鐵碗、塑膠盆等等。曾有研究發現,規律的節拍似乎對大腦有正向的幫助;也有其他的研究提出,一群人一起打鼓,共鳴的節奏會給大腦帶來愉悅的感覺。科學家推論這是人類自原始以來流傳下來的基因特質,人類在擊鼓中產生不少歡樂的記憶,然後大腦再把歡樂記憶印存下來,代代相傳。

而孩子們在進行這些肢體活動時,還可以訓練肌肉、宣洩精力。只是研究者也發現,在孩子上小學後,親子一起遊戲的頻率就愈來愈少了,有時間的話,爸媽跟孩子不妨暫時拋開3C產品,重溫一下親子的肢體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