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演講時介紹翻轉教室,提到線上教學影片的好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防疫期間,這個好處顯露無遺),也可以超前學習、重複學習、個人化學習。但是線上教學影片的品質好壞,會直接影響觀看影片自學者的意願、耐心和持續力.
未來老師要學會與線上教學影片共處
以色列一位媽媽,拍了支影片,說全國停課,小孩在家遠距教學,但她有4 個小孩,家裡只有兩臺電腦,早上4個小孩都在搶電腦,她還要身兼家教,一下顧科學、一下教數學,最後不禁大呼:「如果我們沒有死於新冠病毒,就是死於遠距教學。」意外得到許多共鳴。
我想臺灣少子化嚴重,大陸則多為一胎(之前才開放二胎),較少人有這種困擾。我唯一想到的人,就是學思達核心老師,黃彩霞老師,她也是4個小孩。
但這樣的影片,是從父母的角度切入。若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呢?
來看鄭州貝斯特學校的例子。他們從2020年2月開始用學思達教學方式進行線上錄播課程,穿插老師在線上和學生同步問答,某次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如下:
學生說:「老師,我急著想去上學!」
老師說:「很高興你這麼喜歡上學。」
學生說:「不是,是我關在家裡兩個月了,哪裡都不能去,連外賣都不能吃。」
老師學過薩提爾對話模式,開始核對:「你的意思是,你像關在籠子裡的小鳥!」
學生說:「不是小鳥,我是老鼠,快被我媽虐死了!」
這個答案當然是小孩的誇張用語,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正常反應,因為大多數的人之前都缺少線上學習的經驗,但這樣的上課模式,將來一定會成為主流,就像大家以前也不習慣線上購物、線上閱讀、線上叫車、線上支付,但這些都已經逐漸普及,被愈來愈多人接受,不再覺得奇怪。線上學習也是如此,哪些老師、學生、家長先熟悉、先習慣、先採用、先常態化,就會先進入未來的學習模式。
我常在演講時介紹翻轉教室,提到線上教學影片的好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防疫期間,這個好處顯露無遺),也可以超前學習、重複學習、個人化學習。但是線上教學影片的品質好壞,會直接影響觀看影片自學者的意願、耐心和持續力,這也是學思達老師和講義介入、指引及訓練自學者的珍貴之處。
如果影片的品質夠好、夠吸引自學者,那就太好了,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更深刻的學習。
以開放心態面對
對一個學思達老師而言,線上教學影片,其實就是一種教學資源。既然是面對教學資源,學思達老師的專業判斷就會出現下列思維:
1、多接觸線上教學影片
要讓自己多方接觸,並了解各種線上教學影片(可汗、均一、洋蔥、Coursera、因材網??),不斷出現的線上教學影片與平臺,老師都要勇於接觸並了解,因為這些都是老師教學的全新資源。當一位老師這樣做的時候,他就會一直保持在未來教育的浪潮上,因為線上教學影片與平臺會一直推陳出新,老師就要跟著這些新變化而探索、自學、自我更新。這裡談的是學思達老師的「心態」與「意願」。
2、 挑選好的教學影片
哪些教學影片適合採用?不同平臺的教學影片,各有優劣,我如何選出最好的教學影片,在最適合的時間點和課程進度之間,提供給學生?這裡談的是學思達老師的專業「判斷」與「抉擇」。
3、深化各影片的優點、迴避缺點
為什麼要使用這些線上教學影片?因為老師清楚知道,選擇出來的線上教學影片的各種優缺點,優點如:可以自主學習、重複學習、超前學習、補救學習,還教得和老師一樣好(或更好)等;缺點如:速度太快、填鴨數位化、解釋脈絡不同、對著影片學習過久便容易單調乏味等。最重要的是,老師必須要知道:播放的目的是什麼?知識點的目標又是什麼?透過全盤考量,甚至設計之後,再透過老師的專業設計達到深化優點及迴避缺點。這裡談的是學思達老師的「分析」、「評鑑」與「創造力」。
教學主體仍是「教師」
接下來才是如何使用線上教學影片的方法。有以下幾點要先思考:
1、何時播放:課前播放?還是上課初始播放?知識點之前播放?知識點之中播放?還是知識點之後播放?
2、播放時間長短:從頭播放到尾?還是只選擇其中一段播放?
3、播放形式:
.公播:全班一起看。
.組播:每組有一臺電腦或平板,各看各的教學影片。
.各播:全班每個學生有平板,各自看自己的教學影片。
.若全班都有平板,形式就有更多選擇,如各播可以同時穿插著組播和公播。
4、播放方法:是否暫停?是否回放?何處可以快轉?何處需要慢轉?何處可以直接跳過?簡單的說,可選擇的方法和方式很多,運用時的變化就很多。
最後,如何將線上教學影片融入學思達講義?其實線上教學影片是客體、是資源,真正的主體還是「教師」,能讓線上教學影片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的也是「教師」。對學思達老師而言,將線上教學影片融入學思達講義及教學流程當中,讓教學影片發揮最大效能、迴避各種缺失,才是學思達老師要去努力的關鍵。而這個過程,即充滿著教師的專業、判斷、抉擇、實踐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