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第一個跨國學生「社交與情緒技能報告」給臺灣的啟示
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九月初最新公布的跨國學生「社交與情緒技能報告」,揭開大人對非學業學習與成績關聯的誤解和迷思。
心理狀態、社交能力、情緒管理、性格、生活技能……,這些抽象的特質,要怎麼測出來、對孩子又有什麼影響呢?OECD耗時三年,做出全球第一個社交與情緒技能的科學報告,探索這些看不見又難以量化的能力,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在孩子的求學歷程中,大人不免關心學業成就。即使認同孩子的人格與多元能力發展很重要,也不能迴避、無法忽視考試的壓力與成績。但你知道嗎?學業成績除了看IQ與努力,還深受這些人格特質與多元能力發展的影響!
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九月初最新公布的跨國學生「社交與情緒技能報告」,揭開了大人對非學業學習與成績關聯的誤解和迷思,也找到增進學習效果的非學業因素,帶來許多啟示。
這個報告主要針對9個國家、共10個城市各3000位10歲和15歲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老師與校長進行,搭配學業成績,以及2018年-2020年歷時三年的調查,是世界第一個針對社交與情緒技能的科學性調查。因為廣度與深度都得來不易,所以備受各界關注。在發表的會議上,包括OECD副秘書長納德森(Ulrik Vestergaard Knudsen)、微軟的教育世界高階主管強生(Paige Johnson)、賓州大學教授暨暨暢銷書《恆毅力》作者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曾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海克曼(James Heckman)都參加與發表見解。
臺灣雖然不在調查之列,但是其中的洞見,以及在教育現場較相近的中國蘇州與韓國大邱的發現,仍有許多啟發。
一、 社交與情緒技能的範圍,超越我們的想像
「社交」與「情緒」是近年在國際教育前線,最受矚目的能力組合,但千萬別被這二個詞限制了我們的想像。這份報告把這個概念拆解成5個領域,每個領域中還再細分出3個指標(如下表),包括在進行任務時的責任感與毅力等表現、抗壓與樂觀等情緒控制、能否同理並信任他人等合作力、好奇與包容等思想開放的程度,以及充滿自信且活力充沛得與人互動。
▲ OECD將情緒與社交拆分成五個領域,每個領域中還再細分出三個指標。
二、社交與情緒技能將長期影響個人與社會發展
因為社交與情緒技能牽涉甚廣,OECD的教育與技能主席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在發表會上特別提醒,這不是只有影響學生當下的身心健康或學習狀況,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職涯發展,社會氣氛,以及人類整體在政經與社會等各領域的持續進展和走向。例如,好奇及有創造力的下一代,無論是上班族、或是自己創業,都能夠不斷推陳出新;負責任又有毅力的特質,則會帶領社會突破難關,開展進步;包容、同理心與合作力,則有助社會的和諧與凝聚共識。
三、別以為孩子愈大就會愈「成熟」
常有人以為孩子長大後,就會自然愈來愈成熟,愈樂觀、有定性、愈會為自己與長期著想、愈能堅忍努力向上……。事實上,調查發現,15歲孩子們在社交與情緒技能的各領域,比10歲的孩子低,只有在「包容性」和「自信」微幅成長。
達克沃斯在發表會上解釋,這是因為孩子到了15歲時,是典型的青少年,正是比較會懷疑自我價值與認同的年紀;另一方面,隨著他們逐漸長大,師長對他們的期待也愈高,反而顯得他們似乎不夠成熟。
實際上,大孩子們愈長大,有可能愈脆弱,這並不是少年「為賦新辭強說愁」,而是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也愈需要社交與情緒學習的支持。
四、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整體而言,女孩們在10歲時比較多面向的社交與情緒技能優於男孩,但是從10歲到15歲間,女孩們滑落的幅度很大,變成男生有比較多面向的生活技能優於女生,這代表青少女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這方面的輔導。
細究男女在社交與情緒、生活技能等面向的消長,男孩們在10歲時,只有抗壓力、情緒控制與自信、活動力較女孩高。但到了15歲時,女孩只有責任、同理、合作、包容與好奇較男孩高。
▲ 10歲到15歲間,女孩們社交與情緒技能滑落的幅度很大,意味著青少女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這方面的輔導。截自OECD報告
五、 影響社交與情緒技能最大的因素,不是情緒控管也不是交際力
很多人問,社交與情緒技能的指標這麼多,有沒有哪幾項比較重要?史萊賀解釋,這些技能間很難相互評比,也不像數學、英文等學科分數愈高就愈好,更無法判定在哪一項拿幾分代表什麼、比哪一項的幾分好。
但有趣的是,調查發現,在開放心胸這個領域技能愈高的15歲學生,整體社交與情緒技能愈好,其中,創造力是關聯度最高的項目。這顯示,孩子的創造力、包容與好奇心,有助於他們學習與展現、與認同自己的這些人格特質。另一個值得參考的發現是,愈樂觀的孩子,對生活愈滿意。
六、毅力、信任與好奇,會影響課業成績
這個調查也比對學生的成績,包括數學跟藝術。結果發現,跟成績成正比的,是毅力和大家原本沒有聯想在一起的信任與好奇;承受壓力而展現出的抗壓,就跟成績負相關。
同樣有意義的發現是,愈有包容力、好奇心與自信的孩子,愈期待要完成高等教育。但受到壓力的抗壓,卻像是反彈的力量,跟想要完成高等教育的期待成反比。
這打破了很多大人的迷思,以為孩子一直苦讀就能克服成績與升學的問題。實際上,孩子不是埋頭讀書就好,還要有追求知識的動機和堅持,這樣才能主動學得更好。
同時,也引發了大家對於考試壓力的討論。調查發現,考試壓力不光是源自考試本身,還來自競爭的校園氣氛,以及師長的期待。其中,女生感受到的考試壓力更大。不過,史萊賀也發現,理論上,亞洲學生應該最能感受到考試壓力,但結果卻非如此。他也指出,不是減少考試就可以降低壓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準備,以及降低環境形塑的壓力。
七、不要輕易放棄運動和才藝活動
至此,調查已經發現,創造力與好奇心不但跟社交與情緒技能高度相關,也是大人關心的課業成績的重要成功因素。
專家們進一步根據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找到有創造力與好奇心的根源--運動和才藝活動。無論孩子跟師長都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創造力與好奇心愈來愈低,而且在15歲還從事運動與才藝活動的人也變少了。不過,維持運動或才藝的人,好奇心與創造力明顯較高。因為升學壓力而放棄運動與才藝,結果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與長期競爭力。
達克沃斯在解析怎麼兼顧激發好奇心的活動與學業成績時建議,老師們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把正在學的東西,跟本來就有興趣的事情連結在一起,任何領域、任何方式都可以,甚至只是花10-15分鐘,或是在紙上畫線把這些事情連起來都有幫助。積少成多,把短期的練習轉化成長期的好奇心。
八、面對弱勢生,除了經濟,更要關心他們的心情
調查也進行孩子所處家庭的社經情況和各面向的交叉分析。結果發現,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社交與情緒技能比較低,而且跟老師的關係也比較薄弱。史萊賀說明,大家可以想像到,優勢家庭的父母有比較多資源可以幫助孩子各方面多元發展。弱勢孩子進入學校體制時,給予他們的關心和資源不能只停在經濟面,例如提供午餐、學雜費的優惠等,還要多關心他們,更主動得與他們建立關係,提供多元的發展機會。
九、校園「關係」好,可以奠定生活滿意與成功的基石
這份研究還發現,師生關係對孩子的社交與情緒有正面關聯,而且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況,特別是在樂觀、好奇心、合作與毅力等面向。
同樣的,孩子如果在學校有歸屬感,也在各領域有較高的技能,特別是社交力、樂觀與合作。而從前述分析中,樂觀與好奇,正是孩子們生活滿意度與學業成功的關鍵要素。
調查也提醒,孩子們在校園被霸凌的情況頗為普遍,尤其是男孩與較小的孩子們。最常見的是被同學嘲笑,其他還有東西被同學破壞、被威脅以及被推擠或毆打。這對社交與情緒發展有很負面的影響。
十、 家長和學校缺一不可
與會專家們也在座談中,強調家長和學校合作的重要。他們再次提醒,學校不只傳授知識,也提供許多機會滋養學生的身心發展。尤其,社經地位較弱的學生,在15歲時的社交與情緒技能滑落幅度,小於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顯示學校對於改善弱勢學童社教與情緒發展的功效。
獲得貝爾經濟學獎的海克曼,長期研究家庭對孩子們發展的影響,發現3-5歲時的家庭生活,會一直影響到成年之後。他也提醒家長們,孩子所處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家庭,尤其是幼兒。父母怎麼跟幼兒互動,跟他們多聊天,趁機進行機會教育,不只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也會影響未來的成績、心理健康、各種在社交與情緒技能領域中,可能在小時候看不出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