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一樣1】 打破校系界限,大學生可自主揪團開課

父母認識的大學,和近年改變中的大學,差別有多大?少子化下大學都想留住學生,在課程與學制上做更靈活的調整,包括校際結盟、鼓勵學生跨校系選修、培養多個領域專長等,更積極的學生還能揪團開課,不再受限於大學開出的「萬年課程」。

清大與中央、政大、陽明交大組成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提供學生更多課程選擇和彈性。清華大學官網

 今年學測前夕,一場臺北市教育局主辦的「111考招新制高中家長說明會」上,政大教務長賴宗裕表示,近年來不但高中調降必修學分,大學也在逐步調降,讓選修課程大幅增加,給大學生更多的選擇和彈性;另有四校聯盟專車接送往返臺北、新竹,政大學生也可以修清、交大的課,甚至開放 A 系進、B 系出,入學時萬一選錯系,或中途改變志向的學生不再「一試定終生」,種種改變令臺下家長聽得驚嘆連連。

政大並非特例,除了這四校組成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政大與中央、清大、陽明交大),還有推動近8年的臺灣大學聯盟(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南部則有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成大、中興、中山、中正),在少子化趨勢下,大學早已吹起合併風,但國立大學憂慮的不是招不到學生,而是招不到「好」學生。

臺大招生辦公室主任、副教務長陳林祈分析,臺大並不擔心少子化招生困難,但想要更積極留住精英學生,並給學生更多跨領域學習的機會。以臺灣大學聯盟為例,三校優勢學門各有不同,臺師大的教育領域、臺科大的設計領域,都是臺大沒有的,在地利之便下可互通有無,因此陸續推動跨校系選修、雙主修、領域專長學程等,更富彈性的課程設計,讓學生擁有多元選擇權。

綜整近年來大學的三個不一樣:

1. 打破系際、校際界限,提供更多元選擇

大學近年不斷尋合併或聯盟,希望擴大單一學校的能量與規模,更能吸引學生就讀。以臺聯大雙學位系統為例,合計共有6萬多名學生、3千多名教師,可共享教學、研究、圖書館、網路、交通車和國際交流等資源。政大強調,雖然聯盟四校分屬臺北、桃園及新竹,但提供一天5班交通車往返各校區之間,學生想要跨校系選修很方便。 

清大副校長戴念華表示,結盟四校的學分是互相承認的,對學生來說如果有必修學分必須在大四前修完,但自己的系上沒開這門課,就可以透過申請,獲准後去另外三校修同樣的課。

另外臺大也力推「領域專長」學程,學生可跨學院、跨系選修有興趣的課,目前各學院共推出 200多個領域專長課, 學生修完12個學分後,可得到學校發給的證書,增加自己的專長項目與競爭力。

2. 調降必修學分,給學生更多彈性

政大教務長賴宗裕表示, 近年不只高中因新課綱實施而調降必修學分,大學各系的必修學分也陸續調降,平均只占畢業總學分數40%以下,傳播學院大一不分系更降至2、30%。校方非常鼓勵學生完成雙主修和輔系,多一項專長為自己加值;若想在校內轉換跑道,彈性也很大,例如學生可能從中文系進來、企管系畢業,或中文、企管雙主修。

戴念華也說,清大的彈性展現在「雙專長」,學生除了校訂必修學分外,可選修其他學院的第二專長,各系會分別訂出第一、二專長的修課學分,供本系和他系生選擇,學生各完成30~35學分,就可在畢業證書上顯示「加註」,另外還有包套式的「學分學程」,他舉例,學生可能對半導體製程有興趣,修課紀錄零散分布在各學期和不同系所,無法突顯個人特色,學校會將這相關的15個學分打包在一起,修滿即發給證明,未來出社會求職時可為自己增值加分。

3. 重視自主性,鼓勵大學生獨力規劃一門新課

近年來大學更看重學生的自主性,可說與新課綱精神一脈相承,如果高中就學會自主學習,上大學更能如魚得水。大學生想要開一門新課,只要提出具體計畫,校方可代為媒合,已跳脫大家對傳統大學的想像。

以最早展開「特殊選才」的清大為例,校內很早就有為學生量身訂做課程的概念,戴念華擔任教務長時曾受理過5位學生想利用寒假,找老師入校教攝影,清大沒有相關科系,但通識中心有開過攝影課,他不但簽同意,還協調場地與學分折抵方式,順利完成學生的心願。另有一組學生想修「皇帝內經」,校方替他們找到具博士學位的中醫師來教課,後來很受歡迎,還發展成為「國防學士班」的正課。

戴念華強調,現今大學教務長不但要有豐沛人脈,心態更要很開放,他常在校內外宣導,教授開課是以自身專長為主,可能年年都開同樣課,並不具多大彈性,但外界變化太快,學生需要趕上才有競爭力,請同學自己告訴校方「想吃什麼菜」,學校會努力替學生「找菜、配菜」,此時擁有主動性就很重要。

因應不同世代高中生,近年許多大學都做了改變,斜槓需求下,培養第二專長更成為趨勢。臺大教務主管認為,目前看到的許多彈性設計除了吸引學生,去思考自己真心喜歡什麼,背後更重要的是引導生涯探索、深化人才跨域能力,建構未來職涯優勢與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