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一樣2】送教授進校園,大學提前向高中生「自我介紹」

新課綱上路後,大學與高中端的合作,也出現更多元的新模式,大學端主動出擊,送教授進校園,發展出多種先修課程模式,有助於提前「綁定」學生。高中生則透過這樣的修課紀錄突顯學習動機,認識大學同時可寫進學習歷程檔案,參與意願很高。

臺大近年加強與高中端的校際合作,也開放線上網路課程。Shutterstock

少子化下,大學感受到生存危機,連臺大校長管中閔也帶著招生團隊走進高中校園,首度和高中教師、學生及家長面對面,全國北中南東,到今年為止已辦理十多場招生座談會,且「未來仍將積極主動出擊」。

臺大招生辦公室主任、副教務長陳林祈表示,配合108課綱上路,臺大近年來持續加強與高中端進行「多元選修課程」的校際合作,實體課程可藉助地利之便,提供北部地區高中生優質的課程選擇,此外也開放了線上的「臺大開放式課程(NTU OCW)」、「臺大演講網(NTU Speech)」等網路課程,讓全國各地學生都能取得優質的教學資源。

大學與高中積極牽手,這改變的契機在於108學年起,各高中都要開出校內班級數1.2至1.5倍的多元選修課,需求量很大,多數高中開不出足量的課,偏鄉小校困難更大,只好就近尋求大學協助。

清大副校長戴念華分析,高中不分城鄉,普遍有多元選修開課不足狀況,清大目前與桃園、新竹縣市政府合作,整合各領域教授不同專長,協助高中老師開課。例如桃園市已提供合適場地給高中老師報名,利用週末時間選修物聯網、程式設計等學生會有興趣的新興課程,清大則號召各學院共三、四十位教授,已開出十多門課供高中選擇。

政大教務長賴宗裕也說,政大已與全國151所高中簽下合作方案,配合城鄉不同需求,以6種不同的 AP(Advanced Placement,進階先修課程,又稱大學先修課程)模式主動出擊,分別是:

大學校園內開高中生 AP 專班

送教授入高中培訓種子教師

教授帶偏鄉老師協同開課

線上同步課

線上非同步課

微學分(每3小時為一單位)

由於大學先修課的概念是讓高中生提前接觸相關科系,試探個人志向,未來如果上這所大學可抵免學分,被視為少子化趨勢下,大學為了招生、招到好學生而提前「綁定」高中生。

臺大教務主管則認為,大學「有義務讓學生先認識學校的科系優勢,例如學生想學科技,就不能去只有金融或觀光產業的國家,要協助高中生做出正確的抉擇」,陳林祈也坦承,「2019年前國內頂尖高中生流失情形相當嚴峻,這兩三年雖因疫情和政經因素稍有緩和,但也影響臺大國際招生;人才外流與少子化,是臺灣永續發展的長期課題。」

大學進高中開選修課 學生可提前認識各校系

因此臺大近年招生腳步更積極,除了校長帶隊全國招生巡迴講座,消弭城鄉考招資訊落差,也以校內各院系為單位,與高中端合作,分別與北部的建中、北一女等臺北市五校聯盟、桃園市高中四校聯盟,開多元選修課程就多達17種,從人類學導論、速成微積分、生命科學新觀點、電動車裡的物理、化學與工程到日語中階等,開課方式則有微課程(不足一學期)、資優班常態課及預修大學第二外語專班等,十分多元化。

高中端引進大學資源的「微課程」,因僧多粥少、中籤率極低,幾乎是各校高中生必搶,希望能將預修大學課程的心得,放進學習歷程檔案。但大學教務長私下反映,微課程多集中在市區、名校之間,會有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如何讓全國想修課的高中生都能修到,或許廣開線上同步、非同步課會是好方法。

清大就充分運用校系優勢,線上開出八門 AP 先修課程,分別是微積分一、普通物理一、普通化學一、生命科學導論、經濟學原理、資訊工程導論、程式設計導論、Python 語言程式入門,去年暑假已有3,800位學生選讀,且完全不收費,希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做專業知識的啟蒙與推廣,同時還能增加高中生對清大的了解與認同。

被問到現今大學還得「額外」做這些向下延伸的工作,會不會太辛苦?教務長們都表示,教育有其理想性,並非全為招生需求,像今年學測報名只有11.6萬多考生,人數與30年前相比,降到一半以下,既然無法解決出生率低落問題,只能改造教育環境,讓每一位學生找到適合發展的地方,在社會上都有可發揮貢獻與被肯定的機會,使人均戰力和 GDP(國內生產毛額)達到2倍以上,或許才是少子化的終極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