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10年檢視】熱血公民師帶反思,學生不再只會說「好感動」

「我是為了湊滿8小時服務學習時數才來。」這是不少華僑高中學生加入校內「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的初衷。投入後才發現,被他人需要、能夠影響人的快樂,不但持續超過8小時,還改變了他們所選科系,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華僑高中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發現被人需要的快樂,甚至因此投入相關科系。楊淑瀞提供

6個住在板橋榮民之家,歲數加起來超過400歲的爺爺、奶奶,身穿手工自製的戲服、道具,分飾不同角色,與新北市華僑高中「根與芽志願服務社團」成員們,還有一同參與志願服務的小學生,合演西洋童話故事人物大亂鬥喜劇,老、少都玩得不亦樂乎。

劇畢,爺奶們不捨地問年輕人「下次何時要來?」讓「根與芽」一屆接著一屆,由學長姊帶著學弟妹進到榮家與長輩做伴,多年來不間斷。

華僑高中學生帶領小學生到板橋榮民之家服務,老少齊聚演戲同樂。楊淑瀞提供

高中生愛玩的社團不外乎熱舞、熱音、康輔社,主打「做志工」的服務性社團往往門可羅雀。新北市華僑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楊淑瀞2010年創立的「根與芽」卻屹立至今,一度吸引70多人報名,是預計招收人數的3倍。

楊淑瀞分析,學生進到「根與芽」的動機,和多數服務性社團差不多,有人表明是為了湊滿校內規定的8小時服務學習時數,有人則說要充實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讓自己看起來像個關懷弱勢的高中生。

未料,經歷高一1年的洗禮,不少成員服務時數遠超過8小時,卻還是選擇再待1年;甚至還有人升上高二後慕名而來,申請轉入此社。

這個社團的吸引人的賣點,要從雲林縣臺西基督教會說起。多年來,「根與芽」固定在寒假期間移師當地,白天主導為期4天的營隊、晚上睡在廟裡過夜,是許多社員們首度體會到服務意義的基地。

「反思時間」引導講心得,服務收獲更立體

今年高二的社長朱珮綺就說,他們帶小學生一同下鄉服務爺奶,「營隊結束時,老人很感動,小學生也抱著我們哭,」身為家中老么的她,第一次體驗「當姐姐」,享受被人需要的快樂。

華僑高中生朱珮綺(左)有參與童軍團的經驗,加入「根與芽」時就立志成為社長,領導同學們做服務。楊淑瀞提供

營隊期間,每晚2小時的「反思時間」,也是令朱珮綺難忘的時光。她和夥伴共處一室,討論當天營隊不完美的地方,還有參與服務的收穫。「本來不知道如何說的事,都被逼著說出來了!」同儕間你來我往地討論、交流、相互「打槍」,都讓這段服務經驗更加立體,不再止於「好好玩」、「很感動」等空泛論述。

朱珮綺口中的「反思時間」,正是國內推行中小學服務學習活動至今,亟待補齊的一塊拼圖。透過反思,參與服務的志工能自我察覺,過程中的收穫、學習、成就感,獲得正增強,進而有持續投入服務的動機。

被問到如何引導學生反思,楊淑瀞不假思索舉出2大要點:服務的當下就要做,且要安排同儕一起做。即便白天辦營隊很累,她仍堅持抓住餘溫,要求學生當晚做反思,以免隔天睡醒就「沒fu」了。而老師的任務無他,就是專心傾聽,然後引導學生說出更多話。

楊淑?觀察,臺灣高中生表達能力還待提升,當孩子只講出一句「好感動」時,她鼓勵舉一個具體例子,或試著講述感動的原因。除了開口說話,「根與芽」社員們回家後還得寫反思報告,寫下服務他人的方法,也紀錄自己的成長。

媽媽口中的「廢物」,在服務過程中看見生涯進路

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說、寫、反思,服務的意義不再只是湊時數,還轉化成具體的生涯行動。一名「根與芽」畢業生分享,他從小被媽媽稱作「廢物」,成績差、成天滑手機。這個社團讓他發現「世界上原來也有我能做的事」,進而選讀長照科系。

另有一名畢業生,曾是一上臺就「皮皮挫」的省話一哥,卻在加入「根與芽」後,逢人就說社團的好,還不斷在週記提到自己參與服務的細節。他的驚人轉變感動爸媽,如今全家人一同參加社區巡守隊服務大眾。

做小事籌錢成就大服務,為冷漠世代加溫

辦營隊不容易,成員的吃住、活動道具都要花錢。趁著學生發想營隊活動的社團課程空檔,楊淑?向《親子天下》分享,華僑高中每學期有6次社團活動、每次2小時,換算下來,她一學期領4,800元鐘點費,是「根與芽」2010年創社時的唯一經費。

為了籌錢做服務,「根與芽」從校園周遭的小事開始做起。楊淑?帶領早期的成員包水餃,義賣給校內師生、家長,也主動幫有需要的教師洗車。而她自己也寫計畫,爭取教育部或民間單位經費,並利用課餘時間,協助學生寫報告、報名參加志工競賽賺獎金,如今已累計整面牆的獎牌。

華僑高中教師楊淑瀞帶領「根與芽」獲多項服務獎項。潘乃欣攝

去年,根與芽從數10支青少年隊伍中勝出,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志工團隊競賽及運用單位表揚計畫」績優服務獎,被楊淑?評為「最重要的里程碑」。

再過3年就要退休的楊淑?坦言,帶學生出隊很花時間、體力,她每年都有「太累了、明年不帶社團了!」的念頭。但看到服務在學生心中生了根、長出芽,又讓她重拾13年前受動保專家珍古德啟發,誓言發揮公民教育專業、成立社團鼓舞更多學生的初衷。

楊淑瀞憂心地說,現代年輕人一出生就和3C為伍,與人互動的頻率大幅降低;服務正是串接人與人的橋梁,應該更受教育界重視。

相信她也會持續投注熱血,搶救這個不擅與人互動的冷漠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