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疫情影響社交生活 青少年自殺率再增加

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自殺是15~24歲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專家表示,網路是影響青少年自殺的重要一環。而疫情帶來的生活改變,對不善社交的孩子來說,也增加了孤立感。

網路成為致使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年疫情對孩子所造成的孤立感也使青少年自殺率再增。

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2021年死因統計結果,15~24歲青少年前三大死因分別為「事故傷害」、「自殺」、「癌症」,其中排名第二的自殺,比率占12.9%,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9.6%,比2020年增加1.3%,為少數自殺人數仍持續增加的年齡層。

網路、疫情皆影響青少年情緒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宇銳表示,自殺本身就是多因素影響所累積,無法將之歸類為單一原因。他認為,青少年自殺率增加,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與網路世代有關。

黃宇銳指出,董氏基金會曾在2019年針對大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憂鬱程度與上網時間呈現正相關,隨著使用網路時間越長,使用者憂鬱情緒也有明顯增加;雖然憂鬱不等於自殺或是自傷,但是綜合分析國際趨勢,網路世代的青少年情緒,的確會受到網路使用時間增加而有一定程度影響。

黃宇銳分析,網路影響也有許多層面,青少年這個年齡層想要尋求被認同的感覺,透過社交軟體呈現自己好的一面;多采多姿的網路世界有時讓人羨慕,但相對而言也會產生自己不如人的心態,而變得比較沒有自信;渴望被認可的心態不被認可後,加上朋友圈回應不如預期,負面情緒就會出現。

另外,2020年 COVID-19 疫情開始肆虐,很多人會將自殺原因歸咎於疫情,黃宇銳分析,疫情最大影響是改變既定的生活節奏,對一些個性比較固執堅持的孩子,由於心理調適能力較弱,面對生活模式改變的彈性會比一般孩子更弱。疫情也影響孩子的社交活動,對於不善社交的孩子們而言,會添加疏離感與自我孤立感。

孩子出現自傷行為,父母切忌否定孩子情緒

有憂鬱情緒的孩子往往是長期累積而來,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提醒父母重視孩子的自傷行為。她表示,自傷不等於自殺,但自傷的個案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當孩子出現自傷的行為,代表壓力已到一定程度,有強烈負面情緒,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有些強烈負面情緒的孩子甚至會說「我好想死」。

吳佑佑指出,當面對孩子這麼說時,建議父母別急著叫孩子不要有這種想法,應更進一步詢問「有這種想法多久了?有什麼計畫嗎?能怎麼幫忙嗎?有做過自傷的事情嗎?」她強調,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增強它,用傾聽及陪伴的方式一起面對處境與解決問題,可以和青少年一起檢視近日是否有哪些壓力過大,若需要專業協助,也應帶孩子就診治療。

缺乏信任,憂鬱青少年少向學校求救

除了家庭,學校也是青少年主要的活動場域,能及時拉孩子一把,但是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有憂鬱情緒的青少年並不一定會向學校輔導室求救。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6月於《自殺防治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1/4「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青少年曾求助學校輔導老師,顯示這個族群較不願意向輔導老師說出所遭受的狀況,也不願意輔導老師告訴父母。

戴怡君分析,校園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率仍偏低,原因在於輔導室的可近性與信任度不足。學校應多結合心理健康單位提供的資源,有助於正確辨識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並幫助他們及時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