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tterstock
計算速度快、背誦能力強,已經不是學力的保證。日本最新學力測驗排名出爐,名列前茅的學區,在需要讀解力、表達力的敘述性非選擇題作答上,大幅優於全國平均。影響這些縣市學力表現的關鍵是什麼?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停辦一年的日本全國學力測驗,2021年五月再度登場,日前調查結果出爐,學力前三名的縣市,是人口數、國內生產總值都屬於日本「中後段班」的石川縣、秋田縣、福井縣,這三個「偏鄉」是日本學力測驗的常勝軍,2021年東京都也擠入前四名。
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針對全國公私立學校的6年級生和9年級生,進行國語及數學測驗。2021年約有200萬名學生受測。考題分為選擇題、簡答題、及需敘述作答的問答題。主要是為了確認學生是否已具備必要知識及能力,以迎接下一個年級,並了解學生是否能活用知識,用以解決或改善問題。
測驗內容設計與日本的教改方向,期望培養學生擁有「判斷力、思考力、表達力」目標一致,但相關的考題,也是學生最容易卡關、答對率偏低的項目。
閱讀力是看圖說故事、表達力是用數學表達日常生活現象
例如在國語科目,不論6年級生或9年級生,答對率最低的都是「閱讀力」項目,答對比例不到一半。
以6年級考題為例,題目以短文和圖片,描述了1948年瑞士工程師喬治.梅斯倬(George de Mestral)因帶狗出門打獵而意外發明「魔鬼氈」的經過。考生須在80字以內,說明發明靈感的來源以及魔鬼氈能牢固沾黏的原因。
雖然「答案都在題目裡」,考生只要抓對問題方向,從文章「抓重點」即可,但答對率僅有35%,有近4成的學生是因為「不會看圖說故事」而答不出來。
在數學科目的測驗結果,則會發現學生在思考力、判斷力的表現,低於知識及運算能力。
例如,「跑完1,600公尺,需時20分鐘, 1,600/20=80, 80代表的意義為何?」6年級生中,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答錯, 顯示學生對除法裡「商」的概念、兩數的關係性還不清楚(80代表每分鐘跑的公尺數),「用數學的方式,表達日常生活現象」的能力,仍需提升。
另外,一題基本的直角三角形面積計算,僅有55%的答對率令人意外。一名日本補教老師指出,此題只是在圖面上做了一點變化,除了標出底邊和高,故意把第三個邊的長度也標出來,許多學生就胡亂選了兩個邊來計算,沒有正確判斷何者才是底邊和高。「這顯示出許多學生,還欠缺對底邊和高的正確理解。」
影響學力表現的3大關鍵
在題型方面,敘述性作答的答對率,也明顯低於選擇題和簡答題。不過,前三名的縣市,在敘述性作答的答對率卻遠高於全國平均,甚至難度越高的題目,領先的幅度越大。
石川縣、秋田縣、福井縣這三個縣市,為何學生學力表現卻展現另類「城鄉差距」,大幅超越大阪及東京鄰近縣市,遠優於全國平均?
「這與日常的授課方式,以及家庭學習的方式有關。」日本教育研究家、秋田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阿部昇舉例,這些學校的數學課,並不光是強調寫算式和作答,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算式的意義,並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算式。
與學力測驗同步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也透露著影響學力高低的3大關鍵。
一、「對話型」授課、不追求標準答案
相較於老師一個人滔滔不絕地授課,學力較佳的學校,傾向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較多的發言時間,鼓勵學生抱持疑問,去想「為什麼」。例如秋田縣著名的「探究型授課」,是讓學生們能針對命題,自主思考、分組討論,並上臺報告,從團體對話中不斷修正錯誤,找出自己的答案,建立自主性,而不是一味追求「標準答案」。
問卷調查中發現,有關「課堂中,對於課題的解決方法,我能夠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嗎?」這一題,持正面肯定的學生,在學力測驗裡的答對率也偏高。
二、老師積極引導學生 建立在家學習習慣
調查中指出,學力表現好的地區,學校對於學生的家庭作業或家庭內的學習方式,都有較高的參與度。例如老師們會共同開會討論,決定家庭作業或在家學習時的重點課題,並提供學生必要的引導或實例參考,協助學生建立在家唸書、學習的習慣。
三、電玩時間影響學力表現
問卷中發現,學生每天以電視或手機等3C產品打電動的時間,明顯增加。回答「平均每天打電動超過1小時」的兒童,高達75%,比往年增加約20個百分點。而打電動時間越久的學生,答對率也明顯偏低。例如「每天玩電動超過4小時」的學生,答對率為54%,完全不打電動的學生,答對率則將近75%。
「親子共同討論合理的電玩時間,確保孩子在家也能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阿部昇提醒,良好的學力不止來老師的教學能力,家庭學習的品質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