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課程常被誤以為無實際用途。但根據臺師大針對21歲至60歲民眾調查顯示,高達九成五民眾認同國語文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會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同時民眾也希望國文課程能增加更多口語能力的培養。
國語文是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的基礎,為符合現代趨勢、提升文化素養,除改變教學模式,結合現代生活經驗的古文新解書籍,也不失為提升學生理解程度的方式。楊煥世攝
國語文課程常被誤以為無實際用途。112學年度也有多個頂大科系表示考招不採計國文,再度引發民眾熱議國文科的著重比例是否要調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公布問卷調查與讀報結果,有高達九成五民眾認同國語文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會影響「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
臺師大問卷顯示 國人最重視國文教育教導如何「說話」
臺師大針對「臺灣民眾對國語文課程看法」,111年10月8日至111年10月9日向全臺21歲至60歲民眾進行電訪調查,隨機抽樣統計網路社群對於中學文言文教材、國語文課程的意見,歸納出爭議的關鍵問題。有效樣本共1092份。
最終調查顯示,認為國語文能力對個人人際關係有正面影響的民眾高達91.8%,國語文能力對個人職場表現有正面影響達91.7%,對個人生涯規劃有正面影響的則達88.6%。
除此之外,在聽、說、讀、寫等四種國語文能力選項中,有過半數的民眾認為「說」最為重要,其次是「聽」,接著依序是「讀」、「寫」,且在21歲至24歲的年齡層有逾七成的民眾重視「說」的能力培養。研究團隊認為一方面是受到社會環境變化,民眾在職場與日常生活所需的影響所致,另一方面則是凸顯國語文課程目前在技能教學部分過於偏重閱讀與寫作,而忽略說話與聆聽的一種警訊。
臺師大國文學系教授徐國能表示,國文教育帶來的適應力、表達力及資訊處理的能力都是影響職場競爭力的關鍵。另外,現代人關心的親子與家庭問題也和語文習習相關,他認為許多爭執皆來自語言的誤解及落差。故語文的意義不只侷限在文字能力,還包含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及思想的開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鍾宗憲於記者會上發表「國人對國語文課程看法」調查結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臺師大中文系教授:課程應注重學生生活經驗
針對近期頂大多系不採計國文成績的現象,臺師大國文學系教授祁立峰認為,這只是各校根據招生做的暫時調整,但實際操作後會發現國文仍有需要的時候,像過去曾有醫科表示不採國文,但後來還是改了回來。
祁立峰也表示,說跟寫的能力常被誤認為無太大關聯,但兩者間其實是會互相影響,展現邏輯的綜合表現。若無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話語也往往難以被完整表達。除外,他也觀察到,現在許多年輕人有「語言退化」的現象,他們會更頻繁出現無意義的文字,或是缺乏精確的用詞表達。
徐國能則表示,本次調查也顯示臺師大必須挹注更多資源在國文教育人才的培育,同時結合新興科技,讓這群國文教育人才未來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能運用國文教育所帶來的能力,藉此幫助提升臺灣民眾整體的文化素養。
「語文教育不該是政治下的犧牲品,語文教育關心的是競爭力、適應力,影響的是人人生活品質的基本能力。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未來高教在語文教育有什麼可以再調整,制定新方案的可能性。」徐國能說。
針對這次的調查結果,本次研究計畫主持人,臺師大國文學系教授鍾宗憲呼籲各級教育現場的老師,「時代在變化,新課綱也提到核心素養的重要背景是生活情境,因此希望能更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並融入教學及實作探究中,相信民眾的國文能力會更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