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2018和PISA2022的施測時間剛好介於臺灣實施108課綱之前後,兩次評量結果比較,臺灣學生在數學、閱讀、科學素養表現,在全球排名均有亮眼提升,反映出108課綱的實施有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具備21世紀的重要能力。
素養導向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蔚為風潮,數學、閱讀、科學素養提升,108課綱實施成果浮現。
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的測驗結果日前公布,臺灣教育界對這次的評量成果特別關注,因為施測的近6,000名15歲學生,都是108課綱學生,PISA評量的成果,反映出108課綱的實施有助於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
打開此次臺灣學生在PISA評量的成績單:數學素養、閱讀素養、科學素養皆拿下全球前5名,分別為數學第3名(2018第5名)、閱讀第5名(2018第17名)、科學第4名(2018第10名);各素養表現平均分數均較上次2018年測驗時進步,且是自2015年起實施數位化評量以來最佳,科學分數更是自2006年以來最佳。
2022年PISA臺灣數學素養拿下第3名、閱讀素養第5名、科學素養第4名。全球教育體系遭遇疫情挑戰。臺灣成績逆勢上升。
這次的PISA評量結果對臺灣教育界無疑是一大鼓舞。教育部長潘文忠指出,本次參與受測的學生都是經歷108課綱實施的學生,且碰上COVID-19三年疫情,在不少國家PISA成績都下滑時,臺灣學生的整體成績卻逆勢上升,包括偏鄉及弱勢學生的素養表現也較上一次進步。除了因為疫情期間第一線教師快速實施遠距教學,讓學生學習不中斷外,「108課綱注重素養導向教學、探究與實作、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我認為是臺灣在PISA表現優異的重要原因。」
PISA評量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一次,旨在評估不同國家15歲在學學生的數學、閱讀及科學素養,以評估他們應對社會變動的能力,也就是「真實生活素養」。而108課綱上路後,臺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知識」與「能力」,變成學「素養」,也就是培養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正好和PISA評估學生能力的目標一致。
透過學習扶助方案、數位教學平臺資源等推動,偏鄉學生2022年PISA三項素養分數亦較2018年進步。
2022年PISA臺灣各素養表現均有顯著進步,OECD國家平均分數則皆為歷年來最低。
素養導向教學提升學生探究力、跨領域能力
過去在傳統教學中,許多學生不喜歡數學,是因為不知道數學「除了考試還有什麼用」,但在素養導向教學的課堂上,數學可以變得更貼近生活!比如有老師教「比與比值」單元時,先請學生蒐集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素材,像是百貨公司折扣廣告單、衣服材質表、75%稀釋酒精等,除了增加課程新鮮感,也更能讓孩子體會到數學可以「學有所用」。
自然科同樣從過去偏重學科知識,轉向增加探究與實作。一位老師便提到,108課綱減少國中理化的複雜計算後,孩子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有意義的學習,像是動手實驗、把理化做更多生活的應用,或做更多科學探索、跨領域學習等。
更多數位學習資源助攻學生自主學習
此外,108課綱裡另一個重要的內涵是,臺灣在前瞻建設打造數位學習環境的基礎下,能快速地因應疫情發展線上教學,讓臺灣學生在前幾年學習未受到疫情影響,且在疫情催化下,發展出更多數位學習模式和自主學習習慣。越來越多老師改變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是單純的教,更多是引導學生自己想要學、學會怎麼學,加上多元化數位學習資源的出現,都讓學生逐漸增進自主學習的能力。
108課綱實施後,素養考題的出現也有助於學生對PISA評量題型更熟悉。由於素養題經常很長,還常出現圖表題、題組題、跨學科綜整題,許多老師和家長因此更重視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教育部也投注大量資源推動閱讀,尤其是雙閱讀素養(紙本加數位),並增加閱讀教師。從這次PISA評量結果來看,臺灣學生在閱讀素養的排名大躍進,從第17名升到第5名。
過去幾年的COVID-19疫情讓全球教育體系掀起史無前例的衝擊,OECD也在國際報告中特別探討在疫情干擾下,哪些國家成功建立「具韌性的教育體系」(以學生數學素養表現、數學教育機會均等程度、幸福感作為指標),結果在81個參與計畫的國家與經濟體中,僅有臺灣、日本、韓國、立陶宛三項指標兼具,並列「具韌性的教育體系」。
臺灣、日本、韓國、立陶宛在「數學表現」、「數學教育機會均等程度」、「幸福感」三大面向都具有韌性,能因應變局。
臺灣推動108課綱,希望培養孩子真實生活的素養、面對未來變動的能力,也許才走了一小段,但肯定的是,臺灣已經在前進的路上,朝向國際教育趨勢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