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讓公民素養成臺灣特色,公民認知全球奪冠

七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公布最新「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臺灣學生公民認知得分在全球參與調查的24個國家中排名第一!且分數和名次連續2次上升,顯示臺灣學生的公民素養不輸挪威、瑞典、荷蘭、德國等歐洲老牌民主國家學生。

臺灣的公民教育有長足進步,在國際公民素養調查的亮眼表現,可視為108課綱的成績單。

走進一堂國中課堂,講師正帶領學生從融冰遊戲體驗開始,讓學生體驗北極熊面臨的困境,接著介紹全球暖化、氣候峰會等關鍵字,培養學生對環保的概念,最後透過觀看國際上的氣候行動影片,希望激發學生永續素養的意識。

這是學校認識能源、環境教育的課程之一,結合學校設於屋頂的太陽能板,已發展出一系列活動和跨學科的學習。隨著108課綱上路以來,我們在教學現場已經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融入公民素養的多元課程。

臺灣學生性別及族群平權、環保意識國際第一

這樣的教學型態改變,也反映在近日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公布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 2022)上。在最新調查中,臺灣學生的公民認知表現在全球參與調查的24個國家中排名第一,顯示臺灣學生的公民素養不輸挪威、瑞典、荷蘭、德國等歐洲老牌民主國家的學生。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每七年舉行一次,對象為國中八年級學生,這是臺灣第三次參加,也是108課綱上路以來的第一份公民教育大調查,因此可視為108課綱的成績單。

臺灣學生除了公民認知表現拿下國際第一外,在公民情意態度方面,包括性別平權、族群平權、移民人權、環境保護支持度,都拿下國際排名第一,且分數持續上升,對政府組織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突顯在108課綱推動下,臺灣的公民教育有長足進步,學生能尊重包容性別、族群、文化差異,也更能關心環境和政治。

108課綱19項議題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價值觀

翻開108課綱總綱,當中列出了19項重要議題,包括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希望學校教師能將這些議題融入領域課程或團體活動、校園環境、參訪活動中,強化學生對議題的認識、理解、思考。

臺灣學生的公民認知分數和名次連續兩次上升。

臺灣學生的性別平權支持度分數逐年上升。

臺灣學生的族群平權支持度維持國際第一。

而這19項議題正好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重要價值觀,也和當前全球關注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吻合,如「性別平等」、「永續發展」,「氣候變遷」、「人權」等內涵。無論是將19項議題或SDGs融入課程,共同本質都是希望能引導學生從在地與全球連結觀點,深入理解各種重要的全球議題,讓學生具備全球公民意識,培養面對未來變動環境的能力與關懷。

臺灣學生關注各種環保議題,支持度國際第一。

臺灣學生對政府組織的信任度大幅提升。

探究與實作導向的學習讓公民素養更內化

過去的公民教育較側重在「認知」層面,多半是透過教師講述與閱讀教科書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然而,108課綱上路後,更強調培養孩子的多元價值觀與公民意識,能分析和反思不同觀點,以及提高他們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社會參與的能力。在108課綱的架構及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老師用專題發表、議題探討、分組討論、社區走訪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與實作,從生活經驗中觀察和思考問題、討論解決方案,來帶入課程重點,提升學生的公民認知及素養。

像是有老師請學生觀察近年的遊行活動、以及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瞭解社會關注的議題,進一步認識公民意見的形成,以及如何參與公民議題,表達自我意見,透過與政府互動形成解決問題辦法;也有老師帶領學生蒐集並分析所在縣市的垃圾量相關資料,探討垃圾處理的方式,並反思垃圾減量的辦法。

整體而言,臺灣學生在這次國際公民素養調查的亮眼表現,正與108課綱希望培養孩子成為有社會責任、公民意識的少年公民,未來能夠對公共議題有思辨力、對永續發展有行動力的方向相同。藉由教與學的改變,公民素養不僅能在公民課堂裡學,更能內化到孩子的內心,成為他們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