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全美過半中小學研究:讓學習有效、協助弱勢學生未來脫離貧困的5個關鍵

「有效的學校學習」才能幫助弱勢學生在未來脫離貧窮、經濟自立,一份歷時十年、追蹤超過全美半數中小學研究,提出公學校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歸屬感的5關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位於美國紐約、提倡學前到高中公校教育重新設計的非營利組織TNPT,分析由史丹佛大學追蹤收集自2009到2018年超過全美半數中小學校的數據資料,呼籲學校教育能給貧窮孩子力量經濟自立,而且關鍵是在學校教職團隊如何營造有效的教學及輔導網絡。

相較1997年的論述,團隊研究仍證實,即便人生目標並非只有讀書高,但一定程度的學業能力,依舊是經濟和社會流動的關鍵推手。在中低社經背景的孩子當中,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比學業差的同儕,多了三倍的成功機率,達到經濟上的「三十而立」。

打造具歸屬感的「有效」學習

數據也顯示不爭的事實:家庭背景影響個人的未來。

來自中低階層背景的孩子,僅三成能在30歲時賺取餬口的薪資、僅兩成能過上好生活;但在小康家庭長大的孩子,六成能「三十而立」、四成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歷經貧窮的孩子即便擁有亮眼的學業成就,跟不須講究學歷的中產家庭孩子相比,在三十歲時能得到自立薪資的比例(63%),還是落後5%。

好的「教育」,真的只能是奢侈品嗎?弱勢背景的學生只有14%能獲得好成績,卻有46%中高階背景的學生「會讀書」。研究團隊分析,大多數弱勢背景的孩子,因不被鼓勵、不被期待表現,也較不容易進入教學品質好的學校,無法獲得具有競爭力、品質好的教育。

因此,公校教育的品質,會是這些弱勢背景孩子的人生關鍵。而要能讓學校學習變得有效,歸屬感是基石,而且從三歲進入學齡前教育時,就已發揮影響。除了讓孩子融入校園生活,讓年輕學子建立公民認同、社會歸屬感也能帶來正面作用。

不是只談拿高分,有效學習讓學生學更多

有效的學習,不是光敦促孩子考到更高的分數,而是能幫助孩子學更多、進步更明顯。TNPT研究近一步說明,美國有1345所公立中小學(全美共51000所),能有效讓學業落後的學生趕上來,而在這些學校中前5%的學生,每年所學的的量是1.3年,且每三年就能累積比其他人多一年的數學和閱讀學習成果。

另一方面,綜觀全美,研究團隊點出7所最值得學習的學校,並找出他們成功的共同點:不是完美的課綱、不是明星校長,而是打造具有歸屬感的校園,並提供教學團隊品質穩定、架構清楚的課程,以下為5個關鍵:

學校會根據年級制定國語(英語)和數學教材,但是全美約僅三分之一的小學教師表示,「大致」會遵循學校制定的課綱。所以問題不在課綱多麼完美,而在教學團隊是否有共識的連貫教學。

不是行禮如儀、冗長耗時的行政會議,而是教師群固定聚會,專注討論教學和學生狀況,分享課堂上那些有效和無效的做法,一起找出方向。

七所指標學校為學習落後孩子籌辦的額外輔導(intervention blocks),都強調要與教室學習連結,有效加強學習。這仰賴學校主管群確保授課教師能在上班時間,能有餘力與課輔團隊溝通協作。

這七所學校擁有的不是明星校長,而是有能力推動決策的校長。而且即便在研究計畫十年當中,某些學校換了校長,也都能夠傳承有力的政策。

打造關懷社群、強調師生關係

報告舉例,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小型公辦民營校輝木中小學(Center City PCS - Brightwood Campus,幼兒園到8年級),學生近乎百分百為移民後裔,教職員會議上,老師們會將超過250位學生的名字寫在一張巨大的海報上,協助彼此認識學生身心狀態以及學習狀況。

另外一間位於紐約哈林區的新高地中小學公辦民營校(New Heights Academy Charter School),每位教師每週聯繫10位家長,不只是為了「喝咖啡」討論孩子學習問題,也會只是單純問候或是讚美孩子的表現。

翻轉教學不急於複製貼上

根據美國公共廣播電臺《KQED》,點名示範校和做法,容易讓部分其他學校只想複製貼上,TNPT團隊提醒教育者,每所學校狀況不同,千萬不要複製貼上,而是經消化重整之後,每次只做一個改變,順暢了再往前走。

現代民主社會就是依賴具備素養的公民參與,才得以發光發熱。因此學校教育不應該只是提供硬知識的場域,必須要更細緻提供每個孩子客製化的輔導機制,讓他們對學習的當下有參與感,也對於未來學術或是職涯,能有立體的選項想像。

(資料來源:美國公共廣播電臺《KQED》、TN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