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路,教育部技職永續破風者計畫啟動

這些年,技職學校學生越來越少,但企業對技術人才需求卻一直增加,兩者間的落差越來越大。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表示,希望家長和老師能用新的思維重新認識技職教育,幫助孩子充分探索,適性發展,成為未來搶手人才。

楊玉惠司長分享技職教育如何讓孩子適性發展。

「最近幾年,只要跟產業界有關的會議,每個業界人士都說『我要人!我要人!』但整體就讀技職校院的人數卻是在下降。」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在專訪一開始就談到這現象。除了因為少子化,更多時候是家長和老師對技職教育存在誤解,認為成績不好才去念技高;這種「重普高,輕技高」的現象,是造成技術人才短缺的主因。

楊玉惠指出,其實現在的技職工作早已和過去大不相同,只是大家缺少瞭解。國中是孩子開始生涯探索的重要時期,但以往的技職博覽會感覺比較像招生宣傳,孩子去了之後可能還是搞不懂每個群科在學什麼、未來會做什麼工作。另外,雖然國中會安排參訪技術型高中,但體驗活動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引導,還是不容易讓孩子對技職有初步認識。

結合科大資源,重新認識技職教育的潛力

「我們發現要讓學生、老師和家長瞭解技職的潛力,重點是讓他看到未來升學和職涯的路徑,甚至更多可能性。」楊玉惠說,為此教育部將推出「技職永續破風者計畫」,把科大資源引入職業探索活動、技職見學遊程、實作營隊和職業試探常設展等,因為科大的教學內容接近實作,與產業的對接比較明確,能夠讓技高生和國中生更早瞭解選擇這個群科後,未來的職涯發展和工作非常寬廣。「例如學機械不是只能進機械工廠,出路其實很廣,例如汽車和光電產業。」

高雄科大創新創業發展處處長薛博文也說,現在很多科大的研究中心,扮演著全國性的重要角色,但過去國中生沒機會接觸。「這一、兩年我們帶國中生參觀科大的設施,很多學生在體驗後發現,科大的設備和環境真的很棒,甚至比一般大學還先進,對技職教育的信心也跟著提升了。」2024年5月的「高雄市教育節」,由教育部、高雄教育局、高科大和南部技專校院合作,除了展示技職群科學習成果和科大跨領域實作體驗,還特別開放了鐵道技術中心、智慧製造中心等四個獨特的研究中心,讓國高中生體驗較為貼近產業界的先進技術。

教育部與高雄教育局合作高雄教育節學市集,讓學生體驗產業級設備與實務。

參與真實產業環境,想像自己未來的樣子

破風者計畫另一個重點是「技職見學遊程」,能夠讓孩子、家長和老師看到學科對應的職業樣貌。薛博文舉例,他們曾帶老師們參訪臺灣高鐵燕巢總機廠,這些國中老師們驚訝,原來這裡九成的技術人員都來自技職體系,而且半導體的知識也能用在高鐵的高壓電維修上。回到學校後,對於相關科系就有了更深瞭解,也能將此經驗交流給學生及家長。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蔡秉欣也提到,過去有些國中職業體驗可能只是參觀觀光工廠,和真正的產業距離很遠。但技職見學遊程能讓孩子接觸真實的產業環境,對工作的樣貌更有現實感,再瞭解跟學校什麼群科專業有關,幫助他們更清楚自己想往哪走。

蔡秉欣表示,曾經對國中輔導老師及導師做過調查,80%表示不夠清楚技職教育,65%表示會先選普高才會選技高。但透過去年和今年先行嘗試辦了一些活動,確實有助於翻轉學生、老師和家長的認知。因此明年度破風者計畫將以龍華科大、虎尾科大、雲林科大、高雄科大為樞紐,結合社教館展覽,建立起在地整個技職的生態體系,讓更多孩子能透過深度體驗找到自己的方向。

見學遊程帶著國中輔導老師認識科大研發能量與新樣貌。

選擇之前,給孩子足夠的探索機會

破風者計畫也會在臺北科教館、臺中科博館、公共資訊圖書館、高雄科工館等場館常設職業試探體驗活動,展示不同群科的產業樣貌,家長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參與,陪伴孩子找出興趣。

楊玉惠感性深切地說:「每個父母和師長都希望孩子將來有好的發展,但重點是,我們有沒有提供孩子足夠的探索機會?孩子是不是真的適合我們要他走的路?無論選擇技高或普高、科大或一般大學,只要孩子找到真正的志向,便能擁有學習動力與未來的希望。」

由業界青年技職學長姐,與學生面對面分享升學與職涯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