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來尋美」五年有成,藝術與文化讓孩子的學習更美好

「藝起來尋美」五年有成,藝術與文化讓孩子的學習更美好

教育部日前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藝起來尋美—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邀請了來自29所學校和29間藝文場館的夥伴們共同參與,分享過去一段時間來的美感教育成果,並一起探討如何讓孩子們透過藝術與文化,開啟更加多元的學習體驗。

美感體驗課程四大特色

自107學年度起,教育部就推出了「藝起來尋美」計畫,目的是讓中小學生能透過美感體驗課程,走進藝文場館,運用多重感官進行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個人的美感經驗。這些課程不僅讓學生接觸到藝術的美,更引導他們在真實場域中探索,深化對藝術與文化的理解。目前,這項計畫已經成功推出了超過百個美感體驗課程,並且在不同學校、藝文場館和師培大學之間建立了合作共創的模式。

計畫主持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吳岱融副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對這些課程的觀察。他特別提到,這些美感體驗課程有四大特色:真實性(Authenticity)、關聯性(Relevance)、科技性(Technology)、社交性(Sociability)。透過展示真實物件、設計互動展覽和社交參與,讓學生在博物館等場域中逐步建立起更具意義的美感體驗,並與當前學習者的需求相契合。

工作坊呈現四個不同的課程發展方向

此次活動除了精彩的課程成果分享,還有「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讓大家更深入瞭解館校合作的具體實踐。工作坊中,共有四個不同的課程發展方向,包括「文化資產」、「特教友善」、「環境美感」和「表演藝術」,讓大家看到了館校合作如何在不同領域中發揮創意,為孩子們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文化資產」課程中,新竹市水源國小和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合作開設了「走讀場域-文化資產的美感再發現」,讓學生親自踏查水圳、古蹟與歷史建築,從水文的角度深入瞭解當地文化與空間美感。

另外,在「特教友善」課程方面,桃園市僑愛國小與光點台北的合作,則是透過情境模擬與適性創作,幫助特教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發展社交技巧,並且讓他們感受到文化平權與共融的精神。

在「環境美感」課程中,新北市北峰國小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開設了「珊瑚之境-海洋美感與生態保育探索」,學生們透過搭乘潮境方舟1號,體驗潮間帶的生態,並進行創意手作,將科學知識與美感表達結合,增進對海洋保護的認識。

最後,宜蘭縣利澤國小與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的「律動敘事-偶戲、物件與表演的流動藝術」課程,則讓學生學習如何用物件來進行即興創作和敘事表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能夠激發創意,還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宜蘭縣利澤國小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學習用物件進行即興創作和敘事表達。(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提供)

透過與藝文場館與種子學校共同合作,不僅幫助學生拓展視野,還進一步推動了美感教育的普及。所有完成的課程教案都會上傳到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藝拍即合—體驗課程」中,讓更多學校可以參考和使用。隨著計畫的深入發展,預計到114學年度時,將累積近千所學校參與體驗課程,期許美感教育能夠持續深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藝術與文化的浸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並將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成為未來終身學習的重要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