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攜手多方夥伴,共同守護兒少數位生活

(教育家網站資料照)

隨著數位科技快速發展,孩子們對網路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的調查,113年度國內兒少每日上網時間平均達到3.96小時,而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縮短至7.1歲,顯示3C裝置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網路的使用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與管理,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風險,像是網路成癮、不當內容的接觸,以及數位足跡的暴露,這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生活作息、心理健康,甚至學習專注力。

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指出,遭遇網路霸凌的兒少,其自傷風險明顯增加,且性私密影像外流,更被視為最嚴重的風險因素之一,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強調,保護兒少的網路安全已經成為全球共識,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動相關政策,例如法國自2018年起就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紐西蘭也在2024年推動禁手機政策,澳洲的各州也相繼實施類似規範,而美國也有多州提出「校園無手機」的立法計畫。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教育部發起了「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的行動計畫,這項計畫著重於陪伴、理解與具體的行動措施,並與國際趨勢接軌。這次的計畫不僅僅是要管理網路使用,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陪伴與指導,讓孩子們在數位世界中安全成長。

教育部發起「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的行動計畫。

具體措施:家長與學校攜手共同守護

為了讓家長能夠成為孩子數位生活的守門人,教育部與數位發展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合作,並聯合家長團體、地方政府、學校、電信業者和專業機構,共同提供多項支持行動,幫助家長和學校一起協力守護孩子們的網路安全。具體措施包括:

1.推出免費數位工具包

教育部盤點了實用又容易上手的免費數位工具,並製作了圖解手冊與教學影片,幫助家長設置使用時間、過濾不當內容等。家長可以輕鬆學會如何管理孩子的網路使用,讓數位生活變得更有規律、更健康,可參考免費數位工具包操作手冊及教學影片

2.強化家長數位素養與親職教育

透過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等,教育部加強對家長的宣導,並利用資訊數位相關課程,提升家長對網路風險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讓家長能夠更有信心應對數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3.整合學校資源,深入校園宣導

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合作,鼓勵學校將網路安全教育結合親師座談、家長會等活動,並提供宣導資源,幫助家長與學校一起推動孩子的網路健康。學校也會提供軟體安裝協助,讓家長能更輕鬆地設置數位安全措施。

4.結合社會資源,擴大數位風險防護效能

教育部與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等專業機構合作,進入校園舉辦講座,向師生和家長分享網路風險的識別與應對方法。同時,三大電信業者也將提供家長免費的手機設定與軟體安裝服務,家長只需攜帶教育部宣導文宣並簽署同意書即可,這樣的服務將於九月開學前提供,詳細方案會後續公告。

以理解與陪伴守護下一代

教育部表示,守護兒少的網路安全並不是單純的管制與禁止,而是要透過理解與陪伴,讓家庭成員能夠更多地瞭解網路的使用,並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網路可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也可能成為壓力與傷害的來源,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的指導和保護。教育部希望,透過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的共同協作,建立一個強大的「協力網絡」,保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讓每位兒少都能在數位世界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