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十年前,聽了一場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演講,主題在討論家庭社經背景差異何以造成小學生學習落差?這個研究的方法與結論對我很有啟示,影響日後我在學校行政上的各種思考與作為。
研究者以台南縣市某些小學為對象,調查受研究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家庭休閒方式、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表現的關係,得到的結論與一般印象相同:「家庭高社經背景學生的學習表現較佳」,但是研究觀察與分項討論卻很有意思,簡述如下:
1、 藍領家庭的休閒喜好依序是:夜市、釣蝦、烤肉…;白領家庭休閒喜好依序:各種展示館、自然觀察、藝文活動⋯⋯。
2、 藍領父母與子女對話經常是封閉式(例如:好不好、可不可以、聽到沒…),白領父母與子女對話經常是開放式(你想想看?你的看法是?為什麼?⋯⋯)
3、 藍領家庭學生在打躲避球時通常會要求別人:把球傳給我,「我」來打。白領家庭學生在打躲避球時則會說:我們傳球,讓「外面的同學」來打。
研究者的說明簡要如下:
1、 第一點顯示白領家庭從小就帶領孩子展開各種與學科相關的學習,奠定孩子就學前的各項準備。藍領家庭傾向將休閒與飲食結合,學習內容與未來學科的學習相關性較弱。
2、 白領家庭父母經常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訓練其思考、統整與表達能力,與日後學校教育的上課及評量方式相關性高,有利成績提升。藍領家庭的父母與孩子對話封閉,孩子只需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即可,缺少鼓勵其思考、統整與表達的練習。
3、 白領家庭的孩子若是體育成績突出,通常來自於組織與領導,是策劃型的運用。而藍領家庭的孩子若是體育成績突出,多數來自於個人的體能與技巧,較少是組織領導類型。
孩子上學之後,學校老師多數會鼓勵孩子表示看法、鼓勵合作,來自於白領家庭的孩子較習慣這種教學與評量方式,容易獲得老師的肯定,成績也較高,直接鼓勵白領家庭的學生追求學校的各種教學表現。反之,藍領家庭的孩子上學後,對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較不習慣,而且就學前的學習準備與學科較無關,成績不易獲得高分,老師的肯定與成績的激勵都較少,減少他們追求學習成就的動機。
白領及藍領家庭的生活休閒方式及教養方法,塑造不同學習與表達傾向的孩子,待其入學時已成為個人學習傾向,入學後的學習能力已有落差。加上越年幼的學生越重視老師的肯定與學校生活,日常老師的行為語言及口頭肯定的差別,持續拉大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孩子的在學表現。
多數老師來自社經背景高的家庭,生活習慣、喜好與表達方式皆與白領家庭的家長相近,在潛意識中自然流露出與白領家庭學生較親切的身體語言。我們的教科書編寫方式及表達文字,都是較精緻的呈現方式,與白領家庭的孩子習慣較相近。我們的教育也是以培養優雅(以一般社會習慣觀點而言)的國民為目標,亦是與白領家庭父母的習慣相近。
另外,我們的社會越是都市化,來自於生活、工作、經濟及權力等分化,藍領與白領家庭的差別越明顯。在社會制度及政府運作皆較有利於高社經背景學生的外在環境下,學生學習落差與其家庭背景越來越相關。
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
1、 是否在學校內及課堂上創造更普遍的成功機會?
2、 是否協助不同家庭背景學生都有獲得肯定的機會?
3、 是否時時檢視學校制度與課堂活動能考量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個殊性?
4、是否經常提醒校內同仁注意自己行為語言的流露具有真正公平性?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