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愈來愈複雜的校園環境,老師除了需要不斷更新自己教書的能力,更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與情緒紓壓。
綜合專家與資深老師的建議,以下是幾堂老師必修的EQ課。
第一課 適度跨出舒適圈
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指出,老師的生活圈通常比較單純,較少有機會去探索、挑戰自己的價值觀。建議老師多接觸不同的人群,參與一些不同興趣的課程。老師也要適度的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例如,如果你的生活都比較靜態內向,也許偶爾要刻意安排或參加一些比較動態的活動。
藉由更寬廣的接觸,可以不斷省視自己的價值觀,讓自己不拘泥於個人的那把尺,有更多元包容的角度去了解學生的各種行為。
第二課 藉由分享討論,多練習正向管教的方法
板橋國小輔導組長簡月英常聽到老師訴苦說,現在的老師愈來愈難當,不能打。「但棍子收起來,腦袋就出來;不能打,就會用腦袋去想辦法教孩子,」簡月英說,在板橋國小,輔導老師每兩個星期開一次會,一起討論最棘手的個案。在討論過程中,就會提出一些協助的方法。例如幫孩子找一個好朋友,讓好朋友引導他,或是安排認輔志工,隨時主動去關懷比較容易出狀況的學生。
心理師邱永林也提醒,老師與其跟學生說一百個No,這個不可以,那個不應該,還不如提供一個可行的典範,讓學生去練習。老師之間多交流、學習,可以讓自己的管教工具箱裡,不會只有打罵的工具,而是還有很多其他工具可以運用。
雨聲國小校長楊國如也建議,要減輕老師的挫折感,應該改變老師的進修模式。至少每個月有一個時間,讓老師聚在一起,大家喝喝下午茶,聊聊帶學生的辛苦,彼此分享一些帶班的經驗。
第三課 紓解壓力,長假不如短休
長庚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指出,像社工、老師、醫師……這些助人職業,由於他們面對的道德要求特別高,因此要特別小心預防心力交瘁的狀況。當身心疲累時,情緒也容易失控。心理師邱永林建議可以利用以下壓力公式,隨時了解自己的壓力狀態。壓力感受=壓力源÷活力源 根據這公式產生的減壓策略就是:把壓力源變小,把活力源增加。
活力源包括:
自助:例如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人助:與他人分享、學習、觀察。
天助:建立正向的人生態度、信仰,賦予工作意義。
了解自己的壓力狀況,就不要累積壓力,適時紓壓很重要。邱永林建議老師,「長假不如短休」,因為人的身體只能應付短期壓力。很多老師期待寒暑假才來放鬆,結果壓力累積過久,一放假反而都在生病,因此建議每日有一到兩次的短休(coffee break)。
蕭美君醫師也建議,老師要學習規劃自己的時間安排,尤其是處於高壓狀況的老師。例如,送完孩子上學後,讓自己靜下來五~十分鐘,休息一下,再開始工作。給自己一點私人時間,也有助於自己將公私領域的情緒做切割,不會帶著私人的情緒進到教室,影響教學。
除了適時紓壓,老師更需要去了解壓力源,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想想自己的壓力來源,究竟是自我要求太高,還是夫妻關係不好,或是其他原因,平時就要針對壓力的根源進行覺察與處理。
第四課 善用「黃金六秒」管理情緒
在情緒管理上,老師要儘量避免衝動導致後悔的行動。
例如,察覺自己的情緒快失控了,可以請班長上台管理一下班上秩序,自己則先離開教室十分鐘。不要讓一時的衝動而產生讓人後悔的行動。
邱永林建議,可以運用將衝動延遲六秒鐘的技巧來緩和情緒:也就是當你感覺到非常強烈的情緒在心中波濤洶湧、而快無法理性思考時,先不要決定怎麼做,給自己六秒鐘,也許告訴自己先想出六個礦泉水的牌子,或是深呼吸三次。在這六秒鐘之內,大腦可以有比較足夠的時間去走完它該走的路徑,而不會只走捷徑。因為衝動時大腦走捷徑到杏仁核區,會產生趨於本能的衝動反應,可是如果給大腦多幾秒的時間,讓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區,這裡可以整合過去經驗、道德是非,做出較為理性的判斷。
第五課 打破工作倦怠感,找到當老師的意義
專家也提醒老師,不要讓自己被工作壓垮,要適度取捨,為自己的角色設定優先順序,做好資源分配。老師也要懂得找資源,不要孤軍奮戰。當自己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感,要去了解產生倦怠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家庭、健康,還是其他事情的緣故。
心理師邱永林以自己為例,幾年前他也曾產生過嚴重的工作倦怠,那時候他就暫時去學些其他的課程,讓自己跟原來的工作保持一段距離。也因為這樣的距離,反而讓他更清楚看到自己工作的價值與意義。這份工作讓他接觸到許多人的內心世界,讓生命的廣度、深度有所不同,好像經歷了各式各樣的人生。因為有了這樣的體悟,使他從工作倦怠中重新找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老師也一樣,要去打破這種倦怠感,尋找自己工作的意義。
2010-06 親子天下雜誌 13期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