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數位教學  成功關鍵不在科技是教師

科技如何成為教學利器,是21世紀教育的大挑戰。新加坡從2008年起,訴求科技融入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學習科學與科技學部副教授陳文莉,2015年11月來台分享新加坡的教育改革,她以一堂新加坡小學教「分數」的數學課,說明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

上課鐘響,老師和學生們各自打開筆電,連線上類似公共聊天室的班級公共版,除了用電腦在版上發言外,還可以使用附加的便利貼功能標示意見或想法。老師首先出了一道題目,請學生提供數值介於0到1的分數,每個人的螢幕瞬間出現許多分數。所有學生接著檢視公共板上數值的正確性,在有誤的數值旁貼上便利貼讓發文者改正。等答案都合格了,老師再要求大家把所有分數由大到小排列,螢幕畫面又是一陣拖曳。接著,老師出題:「什麼是1/4?請大家貼上日常生活中以1/4為概念的圖。」板上除了熟知的十字切蛋糕、畫圓,還出現四葉幸運草、一張四腳蹬的某支腳等等。

因為科技應用得宜,使得「分數」的認識、學習與應用,在短短20分鐘內完成,不但節省時間,而且是全班「每一個人」共同完成的學習。

培育未來數位人才 政府成教學後盾

新加坡這幾年非常重視數位學習,期待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面向未來的負責的數位學習者」,因此在中小學課堂中,科技載具、數學學習平台、教學模型已經成為教學的一部分,政府也提供足夠的資源來支持老師的教學。「科技工具影響人類生活習慣,那麼教育應該要如何讓孩子擁有掌握二十一世紀生活的能力?」陳文莉說出了新加坡近年的教改目的。

除了透過科技,培養未來的生活能力,新加坡的教改很強調「團隊協作」(Collabourate)的重要。「新加坡是個小國家,在全球化的時代更要以團隊去闖,」陳文莉說,協作的精神是相互依賴,而不是純粹分工,人人平等不分高低,都出一份力,共創更好的團隊成果。新加坡希望孩子不要進了職場才學習團隊互動,應該從小就經由科技教育培養協作能力。

資深教師 運用科技教學成效最佳

新加坡這一波的數學學習改革,也鼓勵任教於大學的教育學者進到中小學教室進行相關研究,陳文莉這幾年和研究團隊長期在中小學教室中觀課。

在各項科技融入教學的計畫實施之初,陳文莉和研究團隊都覺得電腦科技是年輕族群的天下,並不看好資深教師使用科技教學的能力。

但研究到後來,教學成效最好的,卻大多是一開始對電腦一竅不通的資深教師。陳文莉解釋,無論教學工具怎麼進步,教學核心還是人,資深教師在教學現場多年磨出來的經驗,能夠快狠準掌握學生學習進度、揪出學習盲點,馬上修正方法、改善教學成果。反觀年輕教師組,因為教學經驗不足、對學生理解不夠深刻,雖然科技工具使用自如,教學內容設計卻不夠成熟。「數位教學重要的還是教學專業,科技畢竟只是輔助工具。」陳文莉強調。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鼓勵教育研究可以真正回饋教育現場,新加坡教育學界有獨特的「設計研究」項目,教育部不在乎學者發表多少篇論文,但非常在意研究能影響教學多深和實踐多少,因此申請預算都以實踐程度和影響力作為評分標準。「我們每週跟課三天,一跟就是兩年!」陳文莉說,學術不應只是紙上談兵,「計畫結束要離開教室的那天,孩子不僅上台發表感言,還買魚蛋請我們研究團隊吃,這比發了十篇論文都還厲害!」陳文莉道。

科技新工具為教室帶來衝擊,教與學的習慣、班級經營、學生人際相處等,都需要重新思考與磨合。新加坡這幾年在政府支持下,研究單位、教學現場攜手培育二十一世紀公民的教育新方法,或許可為台灣帶來一些啟示。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