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這十年來業界、學界跨領域的新顯學。台灣大學從去年九月成立台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 @ NTU),不提供傳統的設計課程,而是開出跨領域、重實作技巧、練習設計思考的創新課程,希望藉此培養創新、實作、思考的新世代。
「設計思考」是一套運用「設計師邏輯」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考模式,其中結合人文價值、社會科學常運用的工具(訪談、田野調查)、以及工程和設計會使用的工作方法(製作模型prototype、反覆驗證改進)。
設計思考源於創造出全世界第一個滑鼠、Oral-B兒童牙刷等的美國設計顧問公司IDEO,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設計學院(d.school)又將這套思考系統發揚光大,吸引各種專業主修的學生共同腦力激盪,找到自己的「創意自信」(creative confidence),用專題解決世界上的實際問題。
d.school的工作哲學是:不只要學生解決問題,更希望學生有能力確切描述與定義問題。強調從同理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學生透過觀察、參與,發現真正的需求,再不斷反覆推敲、研發一系列可能的解決方案。之後,他們要製作出解決方案的模型,儘管粗糙也沒關係,更重要的是,每個解決專案都必須經歷無數的反覆循環,為他們帶來更強的洞察力(insight),及找出創新解決辦法的能力。
實作貼近使用者需求
一向在創業、創新、翻轉教育領域領先的台灣大學,從去年9月導入史丹佛大學的d.school,成立台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 @ NTU)。這個直接由台大學術副校長領軍的「虛擬學院」,不提供傳統的設計課程,而是開出跨領域、重實作技巧、練習設計思考的創新課程。此外,台大還在D-School內設立開放的實作中心,讓學生從孕育點子、想法成型到最後的實作、甚至推廣都能「一條龍」的在校園內實現。
台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創新設計學院教學組長詹魁元表示,他希望能帶領來自各科系的學生合作,真正學習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去設計,而不是從「想像的使用者角度」出發。比起為製造而生產,「更為能幫助別人的想法而製造」。
上台大D-School的課,不能只是抱持「試試看」的心態,而是要動手實際去做,因為要解決的問題無法憑空想像,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實際參與才能看到「眼前的路」。「這對習慣傳統授課、紙筆測驗的師生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但也會很好玩,」詹魁元興奮的說。他舉暖科技課程專題為例,學生觀察老人買菜的過程才發現,原來對獨居老人最困難的不是買菜,而是下車回到家後要把菜放回冰箱的那段過程。若沒有貼身觀察,很難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暖科技」課程未開先轟動
新學期的全校選修課「暖科技」,定調為創造「共融」的公共遊樂空間,探討身心障礙兒童的玩樂議題。這門由機械系、城鄉所、公共衛生學院三位老師共同開的課,希望締造一個不同能力小朋友都可共同遊玩的環境,還沒開學選課就已額滿。
「我們很少在公園裡看到身障生出沒,有時會想他們都到哪去了?」詹魁元解釋:「一般公園、學校常見的遊樂設施,在設計上似乎設定只有某些小孩可以玩,排除掉有其他需求的孩子。我們想的是:不管是身障或「正常」的孩子也好,這些不同能力的小孩難道不能玩在一起嗎?該如何設計出這些小孩都能一起遊玩的空間和設施呢?」這是暖科技這學期要發給學生的挑戰。
這門課老師也是一個挑戰。三位共同開課老師,承諾每週一下午的專題課,都同時出席、輪流帶領。「設計思考要解決的問題,也許超過我們三位老師的專業,我們可能也沒有答案,但老師要先示範合作,才能帶領學生跨越專業和我自己來的慣性,」城鄉所所長、也是創新設計學院創始老師張聖琳表示。
未來一個學期,暖科技課的學生將藉由貼身觀察身障生的活動習慣、需求,找出所有小孩可以共玩的解方。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