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惡比揚善還容易嗎?推動品格教育,是先止惡?還是先揚善呢?退休校長丁澤民以多年教育經驗並結合物理學原理,提出了他的觀察。
或許我們會直覺的認為「止惡」較「揚善」容易,在口語的使用上,我們也習慣說「止惡揚善」,然而,先揚善再止惡的品格教育效果會更好。
「善」是指對他人有利的行為(當然也同時可以對自己有利),我們相信人性中縱然不是全然的善,至少有部分是善的,只要是善的行為,雖是小的善舉都該視為「揚善」的目標。例如:同學彼此之間相互提醒作業繳交時間與老師指定的功課內容、順便幫同學買飲料,這些都是善舉,都應該給予鼓勵,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
「惡」是對他人不利的行為(對當事人也可能是不利的),雖然是小小的惡,要阻止惡的行為發生,就必須要當事人自我覺查到其行為是惡的,而且惡的念頭已起,要阻止念頭化為行動,就必須啟動相反的動機,待相反的動機克服惡的念頭,才有能阻止惡的行為。
善像滾動的球 推一把滾更快更遠
以物理的運動學來比喻,發現善的行為給予鼓勵,就像已經開始滾動的球,我們順著滾動方向推它一把(力量只要大於零就好),讓球滾動速度更快些、更遠些,這其間沒有相對抗的力量。
發現惡念阻止其化為惡行,就像看到球滾向我們不喜歡的方向,要改變原來的方向(惡的方向),我們必須在球上施加相反的力量(啟動相反的動機),使球的速度降為零(力量至少要等於原來使球滾動的大小)。
善行善念常存學生心
上述說明,就施加於揚善止惡行的力量大小來看,揚善的力量只要大於零就好,而止惡的力量就受到原來惡的力量決定,這是看得到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揚善是看到外顯的行為後啟動,止惡必須洞察個人的內心念頭,兩者的難度差異何其大?
所以,我們應該廣泛的對同學們的善行加以表揚,讓善行善念有更多時間占據他們的心與腦,自然就會減少惡念在心中產生的機會。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