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美感教育 師生從生活體驗美

美感教育可以從哪些面向著手?教育部於102學年度至104學年度推動「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參與的學校透過多元方式,帶領學生從生活中體驗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校園及社區,細細觀察文字、色彩、建築比例等各類生活之美,再由學生發揮創意重現自己體驗出來的生活之美。

「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鼓勵教師以比例、色彩、質感、構成等面向為核心設計課程,104學年度全國有20縣市、78校共114名種子教師帶領4萬1千多名學生,在課堂上、在生活中學習美。

各校教學方式創新多元。新北市中和國中以色彩和質感為主題,帶領學生從探索校園生活,體驗美感,並動手創作美感小書、盤中風景、畢業紀念冊攝影風格、羊毛氈兔子筆套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學生詹蕙華說:「我學到了美不只存在於美術館,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美的事物,而且美也不只限定於一種方式存在,能以有秩序的方式存在,能以不同顏色的組合存在。我覺得美感課程非常有趣,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知。」

臺北市金華國中則以城市為主題,帶學生重新感受社區之美,並探討如何改善不夠美的地方。師生一起踏查台北街頭,觀察城市創意建築造型,從建物比例、構成及秩序等,感受城市美感。教師張雅雯說:「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和學生在談比例構成時,有孩子與我辯論『美的主客觀性』,從一張海報的構成談到城市的現況,從個人美感判斷談論到美的原則-秩序、比例、構成。」

張雅雯說,構成、比例的美其實處處存在,但是要讓學生有感,要花很多心力,這次課程從學生生活周遭開始觀察,自己發現問題,找出解決方法,並透過實作經驗,學生共同參與,完成共好的街道設計,過程中並能培養學生溝通及表達能力。

臺東縣知本國中的「原住民頭飾變裝秀」課程,讓學生透過玩驚奇箱感受運用在原民服飾上各種不同質感的布料,並認識原民服飾的色彩意象,再動手創作原住民頭飾並走秀發表。教師劉吉益指出,讓學生從認識自己的傳統服飾之美開始,希望透過美感教育與在地文化結合,讓美感深耕,並讓美無限延伸。

學生透過圖畫表達心目中的城市之美

學生設計原住民服飾並走秀展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