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引導幼兒教育正常發展,自94年度起訂定「公私立幼稚(兒)園輔導計畫」,邀請專家學者進入園所輔導,實施迄今,全國已有4,147園次接受輔導,其中105學年度共有280園參與,藉由入班觀察與教學研討結合專業理論及實務經驗,鼓勵幼兒園自編課程、發展適齡適性的教保活動。
近年來輔導方案開始推動使用Loose Parts(生活中非結構性的環保及自然遊戲素材)的概念,鼓勵幼兒園從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取材,提供樹葉、樹枝、石頭、水果種籽、各種線、鈕釦、冰棒棍等,讓孩子自己決定素材的功能與使用方式,自由發揮巧思,把原來看來無用或不用的素材創造出另類的價值!Loose Parts的運用,不僅是「在地化」易於取得、也降低幼兒園教具玩具的費用,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消費者」、「使用者」,變成「生產者」、「設計者」,孩子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給予的定型化遊戲,反之,更能發揮想像力,自己創造遊戲、改變環境。
對於戶外自由遊戲的既有看法,不外乎是在固定式罐頭遊具上追逐、奔跑,孩子充分舒展其大肌肉的發展,但對自由創作的經驗與機會卻有所不足,因此,位於基隆暖暖的幼幼幼兒園,秉持著「做任何事都以對孩子好的發展前進」的理念,努力將非結構性的遊戲經驗帶給孩子。因此揮別傳統簿本教學,多次向家長募集、教師自行蒐集或由園方購買,無論教室內或戶外遊戲場,皆提供大量而多樣的自然遊戲素材,供孩子自由創作。
在戶外遊戲場部分,幼幼幼兒園融入水谷氏教具的概念,提供木梯、木板、輪胎等,孩子可以在同儕的合作下搬運,讓幼兒自行組合物件,並在自己設計的路徑攀爬、行走,或是其他的遊戲設計,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及與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增進孩子的大肌肉發展,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
位於臺東太麻里的三和國小附設幼兒園,也因接受了輔導,學習區正慢慢的轉變著,更因為班上新生一句:「學校好好玩!我要住在學校!」激勵了老師改變的決心!與孩子一起共學,享受著孩子給的創意美好。
而臺北市立育航幼兒園的教師利用非結構性的素材,共同規劃遊戲空間,強調「自然與藝術的結合」的戶外教室,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進行美感的藝術探索。
戶外大地藝術遊戲區,所提供的自然素材(沙、石頭、木料、竹子、葉、花、果實、樹枝)並輔以其他材料或工具(鏡子、顏色、彩繪、粉筆、布、模型、小磁磚、線繩),藉由排列及組合探索,讓幼兒在大自然中盡情遊戲、把玩,享受創作的樂趣。孩子喜歡利用各種媒材,以大地為底板,在戶外隨即展開一連串有趣的探究活動。
Loose Parts的魅力即在於它的形象中立,沒有既定的玩法,孩子可以自由地使用材料進行各種他們感興趣的遊戲,讓孩子展現充分的遊戲自主;未來更期盼在充滿聲光刺激、不缺玩具的時代,讓孩子學會應用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來,就能玩出具創意的遊戲。
教育部近年來輔導方案開始推動使用Loose Parts的概念,鼓勵幼兒園從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取材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