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九月起(107學年),所有的高一新鮮人也就是目前國中八年級以下的學生,將用107課綱架構展開學習,110學年開始的大學考招也會有重要變革,關鍵之一,就是要開始認識什麼是「學習歷程」檔案,因為國中八年級以下的學生未來申請大學時,學習歷程檔案將占50%的高比例。學習歷程究竟是什麼?《親子天下 》彙整專家說法,為你一次說明白。
(劉潔萱攝)
明年107課綱將正式上路,其中重要的改變就是高中選修課程大幅增加,高中課程從設計到教學實務,這幾年在校園現場有積極的行動。這幾個月關於107課綱的討論,漸漸從課程端的改革移轉到大學考招革新的討論。因為大學考招若是維持不變,將成為高中國中課程翻轉的瓶頸。這也是為什麼前一陣子,有超過兩百位高中校長連署的行動。
從高中選修課的安排到大學考招制度,面臨全新的局面。在這樣的變局下,各自代表不同立場,討論大學考招的幾股關鍵力量有:
二、龍頭大學台大
他們的訴求中的共識是:
一、強調尊重課綱精神
二、維護高中完整學習
但各方歧見則在於達成目標的手段不同,特別的爭議點在於考招的時程,什麼時候考和招?分幾次考?考哪些考科?至今還無法達成共識。
而獲各方肯定可以確保課綱精神、落實選修課制度、改變高中教學現場、扭轉大學招生分數至上、且能看見學生多元能力的考招工具,就是學習歷程檔案。目前,許多爭議,也就繞著「如何避免學習歷程被弱化」這個主軸而糾結。
學習歷程究竟是什麼?如果運作成功,可以發揮哪些功能?如果失敗,又可能帶來哪些後果?以下為綜整各方看法的問與答。
Q:學習歷程包含哪些項目?其中最關鍵的是哪幾項?
A:學習歷程包含基本資料、自傳及學習計畫、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及其他。
其中最關鍵的是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
修課紀錄指的是高中生涯六學期內,所有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業表現,這可以展現個人的興趣與能力;課程學習成果要有具體的作品,包括文學創作、實驗過程紀錄或立體雕塑等都可以列入,經過學校老師認證後上傳至資料庫;多元表現則涵蓋社團、志工服務、競賽或大學先修課程等,要附上獎狀或修課證明才能採計。
Q:學習歷程與現行的備審資料有何不同?如何避免再度淪為「軍備競賽」?誰來把關以避免造假或過度浮濫?
A:學習歷程將取代目前的備審資料,每學期結束後上傳資料庫,不必全部集中在高三下才臨時製作,希望能減少學習干擾及學生負擔。
但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都有採計上限,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有花錢或出國去做的就一定比較高分,大學端越來越多的教授已有共識,會看重的是學生的潛能和態度。
上傳的作品除了任課教師認證,目前建置中的資料庫也有檢核機制防弊,會設定電腦程式自動篩檢,如果班上「並列第一名」的同分人數過多,或幹部數量超過合理範圍,都會被檢出;學生個人若有造假會取消錄取資格;學校帶頭提供假數據,則會被教育部處分甚至追究偽造文書法律責任。
Q:很多人聽到「多元表現」就聯想到城鄉差距,怕對偏鄉不利,這套設計如何顧及不同家庭背景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A:多元表現用於升學採計,要與未來想唸的學系有關連,不是越多越好。例如有志於社工系的學生,只要在國內收集10張志工證明,讓審查教授看出用心,效果未必會比花錢出國做志工差。很多偏鄉的老師比都會區更認真,會帶著學生參加比賽、社區服務或社團展演,因為學生少,老師甚至可以「客製化」為學生創造舞台,表現的機會更多。
Q:所有學生資料都上傳,會不會有個資外洩的問題?
A:學習歷程的精神是尊重學生自主權,由學生自己進資料庫勾選後,才會上傳大學甄選會,各大學無法自行進入資料庫中撈選。
Q:學習歷程如果運作成功,可以發揮哪些功能?如果失敗,又可能帶來哪些後果?
A:學習歷程參採六學期,被期待用來解決學生高三下學習不完整的亂象。如果成功,有利於落實整個高中課程的多元選修、強化校本特色,並鼓勵教師創新教學、學生適性探索。
此外如果可以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做為重要的入學標準,大考的筆試壓力也可望緩解。
相反的,若是學習歷程被弱化,大學端的審查流於形式,將使高三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被架空,反而成為大考前的加強複習,各校將從高一起,對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感到卻步;當學生考試壓力更大,更無餘力去發展學習歷程,大學考招又將重回以筆試為主導的既定模式。
( 諮詢對象:全教總副秘書長黃致誠、清大教務長戴念華、台大教務長郭鴻基 )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