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不是搞怪教育,是把自主權還給老師

想翻轉教學的老師們,卻得背負著家長對成績的期待,而無法踏出改變的步伐;沒有改變的老師,日復一日被繁重的行政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不曉得教育還有哪些可能性?

黃建賓攝

《親子天下》2016國際教育年會的午後工作坊,由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陳清圳分享,他在體制內改革、在偏鄉辦實驗教育,投身入小校轉型第十年的第一手經驗,讓更多老師相信:教育,可以是一種全新的理想?

問起臺中市公校教育現場四十多位老師和校長,目前在第一線遭遇最大的困境與挑戰是什麼?登上前四名的困擾排行榜是:行政工作事務繁重且都和教學無關、學生學習沒有熱情、老師想改革但不想成績低落、家長介入過多。

投身實驗教育第十年、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及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陳清圳,開場時的一席話,彷若一劑強心針:「實驗教育,不是搞怪的教育,它其實是要解決現在公校體制裡面遇到的挑戰與困難,做一些限制的鬆綁。」

少子化,用「質變」來應對「量變」

實驗教育如何成為公校問題的解方之一?陳清圳從公校首當其衝的少子化浪潮開始講起。他攤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從去年(104學年)起已有一千多所國中小的學生數在100人以下。面對驚人的「量變」,他認為應從教育的「質變」來思考策略。

在孩子愈來愈少的情況少,「適性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不能再只是口號。陳清圳認為真正要做到教育的質變,「唯有當教師能甩開碎裂化的活動、發展出教學的多樣性,」不再用一以貫之的教育模板,套在每個學生身上,學生的多樣性才得以開展。

教育的「多樣性」有多重要?主修環境學、長期致力於環保教育的陳清圳,給了一個看似非關教育卻完全合情合理的解釋:「生物的多樣性,是為了讓人永續生存下去;而學校發展的型態多樣性,就是呼應人的多樣性。」

實驗學校不是拿來做績效的

做為臺灣實驗教育的公校先鋒,陳清圳認為實驗教育固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真的準備好了嗎?」

自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至今近兩年了。各地區的實驗教育如雨後春筍,現在每一縣市都有公營的實驗學校,引起不少人的討論與觀望。過去實驗教育多為親師生眼中「另類」、「小眾」的奇異存在,如今也逐漸攀升為「選擇」之一。

陳清圳一方面欣見臺灣的實驗教育逐漸動起來,但另一方面也發現,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的近兩年來,許多縣市一窩蜂地想要試辦實驗學校,卻誤把「特色學校」與「實驗學校」畫上等號,「然而背後的理念、教育圖像和哲學觀等都不清楚。」

陳清圳說:「實驗學校最重要的是,學校的領導者和老師,已經想清楚要做甚麼。」他也從自己的實驗教育經驗中,提煉出實驗學校最重要的核心三要素:學校願景、課程品質、以及學校跟社區間的連結。

他舉樟湖生態中小學的課程為例:老師們帶著學生認識雲林古坑的咖啡產業,從咖啡種植的生態教學到社區的產業認識,跳脫過去僅止於國、英、數、社、自的學科背誦與考試,教給孩子真實生活的連結、也讓孩子們看見自己在考試以外的多元智能,真正達成「成就每一個孩子」的學校願景。

「這十年來我從公校體制、走到公辦公營的實驗學校,未來還想再籌辦一所公辦民營的學校,做的就是不斷地解構、再建構。」陳清圳一次次地放下自己的自尊心,拋開把自己原來的所學,「因為這樣我才能真正去想:如何面對孩子?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什麼?」

在整整兩個小時的分享裡頭,陳清圳最常說的詞是:「放下」、「解構」和「為什麼?」投身實驗教育的這十年裡,這三個關鍵字不斷引領著他,看見老師和孩子的需要。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