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時代,孩子的人際新挑戰

當所有的意見衝突透過社群媒體被放大,不論大人孩子卻還沒學會應對,因為從小到大,課本裡從未教過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處理「差異」。但我們的孩子成長於社群媒體的時代,在可預見的未來,社群支撐著經濟發展,所有的經濟活動仰賴社群的連結,處理「差異」成為社群公民必備的能力。

社群時代,孩子的人際新挑戰

這一期的雜誌,我們處理的議題是關於「差異」,也就是衝突的本質,也是情緒教育的課題之一。

幾年前《親子天下》剛成立臉書粉絲團,我們的內容一post上網,夥伴們的心情開始七上八下。只要有觀點與我們所主張的價值有所差異,並以稍微激烈一點的文字表達,就能引來一連串的論戰。

當時夥伴們工作情緒常受臉書留言影響,粉絲們按讚、支持,夥伴們開心、雀躍;文章被粉絲留言批評或引發口水戰,驚奇、害怕、難過、挫折、憤怒、委屈的感覺油然而生。

從今日看當年,粉絲不過是在表達對事件不同的立場與解讀。姑且不論表達的方式,「不同意見的表達」早在臉書出現之前就已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常態 ,而且只要科技發展跨入另一個里程碑,就會以更快、更廣的形式流通。例如報禁、有線電視開放後,媒體各自解讀政府政策,「差異」開始被凸顯。當時只有媒體能公開表達不同的意見,閱聽眾的想法停留在「街談巷議」,不容易浮出水面。

臉書是另一個科技發展里程碑,強調「我」也能被看見,於是每一個個人的意見都浮出了水面。一時間不只公共政策、社會議題的正反論戰,連夫妻吵架、親子衝突、小孩們搶公園的盪鞦韆……等家門內、教室中的紛爭都被搬上檯面,被大眾檢視,而且直接的接受公評。

一時間,所有的意見衝突透過社群媒體蜂擁而至,我們卻來不及準備和面對。因為從小到大,課本裡從未教過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處理「差異」。但我們的孩子成長於社群媒體的時代,在可預見的未來,社群支撐著經濟發展,所有的經濟活動仰賴社群的連結,處理「差異」成為社群公民必備的能力。

在孩子進入社群媒體之前,父母與老師該如何為孩子預備處理「差異」的能力?這一期的雜誌,我們主張回到現實世界的人際情緒力,扎實的為孩子奠定最基礎的情緒能力:覺察、辨識、調節與合宜的表達,並能透過蒐集環境中的線索,分辨人際互動中的衝突如何發生,同時正確解讀他人在互動中傳達的訊息。

以此為基礎再往上搭建社群時代最需要的人際能力:同理心的對話力。期待四至十二歲的孩子展現同理心,需要成人在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中,透過對話進行示範與引導。以帶領對話力聞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李崇建,在這期雜誌中提供了親子、師生開啟同理心對話力的觀念和方法。我們也預備了數位專輯,解答日常生活中,親子、師生所遇到的各種情緒管理上的疑難雜症。

當我們從家庭裡、教室中的同理心對話開始,與孩子一起學習處理「差異」,我們就為社群時代預備了社群公民素養的種子。面對社群大浪來襲,公共議題才有同理對話的空間,不同立場與意見的群體才能找到「共好」的策略,以至於每個個體得以被安頓。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