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奇點大學的第一位臺灣人葛如鈞:要求學生聽話,只是在扼殺孩子10年、20年後的價值

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葛如鈞,是第一位被「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錄取的臺灣人,面對未來,他認為大學教育改兩年就好,學費變兩倍,學生不會浪費時間,學校也不需要排課塞時間。

第一位進入全球最聰明的奇點大學的臺灣人葛如鈞,鼓勵學生「不聽話」、懂得問「為什麼」。廖祐瑲攝

AI人工智慧,近來成為最火紅的關鍵字,出現在各類議題討論中。面對未來六成工作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焦慮,更多高科技人反向提醒,我們必須重新珍視身為人類的獨特價值。

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助理教授葛如鈞,是第一位被「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錄取的臺灣人。2014年,他和80位全球最聰明的腦袋,聚集在NASA和Google合創的奇點大學,十週內,他目睹各類以「指數型」(十億倍)速度爆發的尖端科技,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

葛如鈞以數位相機的發展為例,40年前,數位相機的解析度為一萬畫素,重量高達二公斤,價格約為一萬美元。2014年後,數位相機的解析度超越一千萬畫素,體積卻小於十公克,價格也低於十美元。整體而言,數位相機的解析度提高一千倍,而價格便宜一千倍,等於成效精進了十億倍。科技的發展,把人類帶向「指數型」時代。

今年32歲的葛如鈞深深期許,臺灣必須超越一向的線性思維,才能創新、突破。面對「指數型」未來,只有把自己喜歡的事物做到很深、涉獵很廣、或敢於大膽嘗試的人,才能在教育上,要提早幫助孩子找到自我,鼓勵「不聽話」、懂得問「為什麼」。「因為機器人比任何人都『聽話』得多,」葛如鈞說。 

葛如鈞自己就是一個不遵循常規、跨越界限的人。學習從文學院跨到資工所、自己創業開發出全臺第一個線上點餐App,現在他回到臺北科技大學,希望幫助更多臺灣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情、學會思考、把視野放遠,並大膽行動。 

以下是專訪摘錄:

2014年我從奇點大學回來後,做了好多次演講,那時我預測十年之內電腦會超越人腦、汽車能自動駕駛……但到現在不過三年,AlphaGo贏了圍棋冠軍、無人車已經上路,所有事情都提前發生了,人類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大家擔心的「沒有工作」這件事,可能比預期更快發生。

如果學生只會聽話,一定比電腦弱,電腦比誰都聽話

身為大學老師,我很困惑,我很清楚人類的下一步是要回歸自我,要去想「我到底是誰」?若電腦這麼聰明,可以送郵件、做餐點、服務人類,做得比我們更好、更精準、更聰明、更沒有情緒,那到底我們的價值在哪裡?我認為我們要重視思考、自身探索。但自我探索並非教育的價值主流,大家還在拼命訓練學生答題的能力。

若我是國、高中老師,要怎樣鼓勵學生「不聽話」?在目前,這很不合邏輯。但如果你聽話,絕對比電腦弱,電腦比誰都聽話啊!若我要求學生聽話,我只是在扼殺這孩子10年、20年後的價值。

第二個困擾,人的價值在於人的情緒、感情、不可預測性、大膽發想,但在教育體系裡要如何鼓勵這件事?若我是國、高中老師,要怎樣鼓勵學生「不聽話」?在目前,這很不合邏輯。但如果你聽話,絕對比電腦弱,電腦比誰都聽話啊!若我要求學生聽話,我只是在扼殺這孩子10年、20年後的價值。

我看到大一的學生都充滿熱情,跟一般刻板印象、媒體報導完全不一樣,八成都想出國唸書、工作,我帶他們做些瘋狂的、比較未來性的設計,學生都很有想像力,例如,做會飛的背包、要iphone就會彈出來到你手上,這些東西10年內就會出現。

但他們的熱情常被打壓,認為應該設計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否則很難打分數。我認為你現在會寫app,網頁,大概只能在臺灣工作,但若你會這些未來東西,可以去Google工作,因為你是稀缺的人才。

我認為大學教育改兩年就好,學費變兩倍,學生不會浪費時間,學校也不需要排課塞時間。若真要四年,後面兩年應該像售後服務一樣,隨時想回來學習都可以。這樣,學生找自己方向的時間更要提前。基礎教育最大的目標就只是,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知識性的東西只要教他如何去找,引發他的興趣。

我很認同TaiwanBar(臺灣吧)的目標:與其給他釣竿,不如告訴他,為何需要釣竿,能否有其他方法?現在,許多科技已經可以幫助,我曾看過美國一支太空人登陸月球的VR影片,看完非常感動。只要戴上VR眼鏡,你就化身太空人,身歷其境:搭著電梯到火箭最上面、升空、失去地心引力、原子筆漂浮起來,遠遠的望見地球……我如果是對太空有熱情的小學生,看到這個,My God!立刻引發的興趣,自動願意更深入去學習。

同理,若歷史課本裡的各種戰役、鴻門宴,可用更精細方式,讓你be there(到現場)實際參與,透過現場感,你的同理心會增加。過去歷史課很無聊,因為你找不到連結,他是他,你是你,可是若你覺得我在現場,你就能體會當事人遇到的情境,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和決定。親臨現場,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整扇門就會打開了。這個反而是基礎教育所要花最多資本的部份。

這樣的科技要普及也許還要3、5年,但從這個角度出發,基礎教育的重點真的要改變,不該再那麼重視考試,或只是培養答題技巧而已。

我真的希望臺灣的孩子,提早知道自己的才能和興趣,並且去追求和努力。「才能」是指你做一件事,很輕鬆地就能做得比別人做10小時還好的成果;「興趣」就是指你努力做10小時,成果只等於別人做1小時,但這過程你的快樂比別人多10倍。若你對一件事很有興趣,你努力一萬個小時,你做的不會比天才好,但是你一定高於平均水準。我覺得大人不能剝奪孩子去嘗試的機會。

即使是打game,你若打1小時,比別人進步得快、玩得比別人快樂,那表示你有天分;但若打一百小時,只比隔壁的人強一百倍,就表示你只是殺時間,自己放棄成長的機會。

未來,我覺得屬於三種人,一種是你把熱愛的事情,了解得很透徹、做得很深;或者,你涉獵很廣,能夠累積許多看似無關的經驗,創造或創新。第三種就是,成為一個大膽的人。因為人工智慧總是遵循「風險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則來作決策,但是,只有大膽的人,敢於觀測、衡量、承擔「風險很大、效益也很大」的能力。

臺灣的教育需要巨大的改變,更多家長、老師體認到上述這些事情的意義和價值,願意改變;更多企業,NPO串連起來,一起動,就有希望。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