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成長心態、戰勝小鴨症候群

患有「小鴨症候群」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成只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優點。迴避失敗的想法成了絆腳石,讓他們選擇「不去挑戰任何可能性」。當「不表現出自己努力吃苦一面」變成目標,只會使他們和所有引導他們邁向成功的事物漸行漸遠。史丹佛大學的教授們施展什麼絕招,幫助優秀學生克服失敗心理,培養他們的成長心態?

美國矽谷被認為是孕育創業家的重要搖籃,長久以來受到全球矚目。其中擔任培養人才重要角色的,即是位於矽谷中心的史丹佛大學。

究竟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們成功的祕訣為何?答案就是他們不厭惡失敗的心態

史丹佛大學所提倡「不害怕失敗」的想法,成為矽谷創業文化的原動力—幾乎所有新創公司都會失敗包含史丹佛大學在內,「從經驗中學習」的觀念早已深植在舊金山灣區一帶。

為了登上通往成功的階梯,「面對風險」「遠離舒適圈」和「樂觀地看待失敗」都是不可或缺的。

換個角度來看,史丹佛大學可說是在教導學生成長心態這個概念。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

最先提出「成長心態」理論的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教授。

所謂「成長心態」,是指要發揮個人潛力別無他法,只有親身挑戰—眼前的難關正是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即使失敗或目標沒有達成,都不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造成的。此時必須回想過程並深刻反省,朝成長之路邁進。

「成長心態」有許多優點及益處,不過實際上幾乎所有人都抱持著杜維克教授所提出的另一種觀念:定型心態。

「定型心態」,是指深信自己的能力、智力與才能都是固定不變的一種心態。

抱持「定型心態」的人,即使自己考試成績不佳,也會認為原因出在自己沒天分。這種人只要一遭遇挫折,幾乎都會立刻放棄,改去尋找其它「能立即成功的事情」來做。他們將尋找自己專長,以及避開失敗和吃苦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杜維克教授的研究結果指出,抱持「成長心態」的人具有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會比較容易成功的傾向。

意外的是,多數史丹佛學生在剛入學時都抱持「定型心態」,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總被稱讚「頭腦很好」「很有才能」或「你很特別」等。當人持續接收自己比他人優秀的稱讚時,會逐漸養成脆弱的玻璃心,喪失承擔風險的意志力。

這些人能就讀如史丹佛大學等一流大學,基本上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一路追求完美表現。可是,當他們成為史丹佛大學學生後,這種心態並無助於引導出任何未來的可能性。進入史丹佛大學後,他們會獲得許多嘗試「自己能做些什麼」的機會。為了這些即將到來的機會,他們必須具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厭惡失敗的心態才行。

史丹佛的小鴨症候群

史丹佛大學為了教導學生抱持「成長心態」,時常會跟學生提起「史丹佛的小鴨症候群」。「小鴨症候群」並非恐怖的傳染病毒,它是在新生間蔓延的一種想法。其包含兩種症狀,只要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會妨礙到成長心態的培養。

第一種症狀是深信所謂成功,就是以最優秀成績畢業;第二種症狀是深信必須使別人認為自己從不費力追求成功。會取名為「小鴨症候群」,是因為這種狀態跟小鴨在游泳時的狀態很像。表面上看起來泳姿相當優雅,水面下卻是用腳拚命滑水,努力地不讓自己溺水並往前進。

學生們在進入史丹佛大學就讀後,絕大多數都會採取像小鴨一樣的行動。表面上看來冷靜沉著,非常有自信;實際上卻是為了追上大家而拚命努力著。

多年前,史丹佛大學被某個主流網站評為「全美學生壓力最大的大學」,很有可能就是「小鴨症候群」的存在造成的。

然而,「小鴨症候群」絕非只存在於史丹佛大學中,它普遍存在於美國其他頂尖大學的眾多學生之間。他們大多都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成只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優點。迴避失敗的想法成了絆腳石,讓他們選擇「不去挑戰任何可能性」。當「不表現出自己努力吃苦一面」變成目標,只會使他們和所有引導他們邁向成功的事物漸行漸遠。

雖然「小鴨症候群」並非史丹佛大學特有現象,不過史丹佛大學意圖解決這問題的舉動卻相當獨特。史丹佛大學會在新生入學典禮時介紹小鴨症候群現象,同時教導他們挑戰跟失敗都是學習的一環,不會因此不配成為史丹佛人。另一方面督促學生盡情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為打造出能安心討論彼此難題的社群出一份心力。

史丹佛大學透過宿舍制度、心理諮詢及教職員訓練,令「成長心態」成為該校風氣,落實在每個人心中。

我初登杏壇時,盡可能地在課堂上納入「成長心態」概念,在早期課程裡刻意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失敗。比方說,明知道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答錯,卻故意請他們預測某個實驗結果。對於他們的錯誤,我以「興奮」代替「責備」來回應,和他們分享心理學是如何改變人們看世界的觀點,盡量讓他們了解這堂課是接納「自我變化」大好機會。我努力將心中這份對失誤的「熱情」傳達給所有人,同時留心當個總是採納新點子的模範。

有時也會在課堂上問學生:「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與自己人生上的問題或課題有關嗎?」比方說,最近我在心理學課程中談到「壓力科學」,每次上課前都會請學生分享「和所學有關的經驗談」—在課堂裡學習到的知識與想法是否能應用於生活中?有沒有能印證上週課堂內容的經驗?抑或是與上課內容有所矛盾的經驗?

由於「成長心態」裡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影響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把心理學實驗當成課題,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結果。

例如,我在課堂中請學生重現克服不安的心理研究結果。這個研究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者所進行,證明了「身體姿勢」會影響人的心情,甚至是生理。於是,我傳授了這個能緩解不安、給予自信且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姿勢」給學生(讀者也可以一起試試看。這姿勢只需坐姿端正,或是站直後雙手自然擺在腰間即可)。

在課堂上,有幾位學生分享了他們在生活中實際改為這個姿勢的結果。其中,有學生為了讓游泳社的朋友能夠游得更快告訴朋友這個姿勢。

這種課堂實驗對培養「成長心態」有兩種幫助。第一,透過這種實驗可以使自己處於非習慣性環境或「舒適圈」中,因此產生嘗試新事物的念頭。第二,可以了解到「自己和自己的人生都還在成長中,未來藏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兩點正是過去的我曾經被迫面對的事。十五年前,剛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的我和現在完全不同。就讀美國波士頓大學時,我是平均成績永遠是A,而且在四年內修得兩個學位(大眾傳播學和心理學)的優秀學生。

但是,到史丹佛攻讀博士時,我和其他新生一樣對未來充滿不安,擔心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所菁英學校;如果犯錯或顯露自己的極限時,會不會被別人認為自己丟了史丹佛人的臉。

史丹佛大學的學生經常驕傲地身穿印有校徽的T恤或運動服來上課,或大步地走在校園內。不過,我卻連買個印有校徽的週邊商品都感到猶豫。如果學習跟考試都不順利的話怎麼辦?若是中途面臨必須休學的情況該如何是好?一想到這些,就不禁默默覺得穿著史丹佛大學運動服的自己,跟象徵極度自信與野心的古希臘倫理思想名詞「傲慢」(Hubris)完全相符。

「要先能讓自己肯定自己才行。在這之前,我不配穿上史丹佛校徽。」那時的我如此深信著。

「大失誤」卻是成功契機

不可思議的是,不,或許是時機正好到了也說不定。

讓我得以學習「成長心態」重要性的「大失誤」,就在博士班第一年快要結束的時候發生了。當我著手解析研究室花了一年收集來的實驗數據時,實驗室助教發現數據裡的矛盾之處。進一步確認數據資料後,發現約一個多月前開始,我竟然將兩個不同的實驗數據資料混在一起了。

由於我的過失,使得一直以來解析的數據資料信度大幅降低。原先應可得出的研究成果也功虧一簣。對我來說,必須向我的指導教授報告這件事,是我人生經驗中最痛苦的經歷之一。心裡也曾想過與其告訴指導教授這件事,不如直接放棄博士學位休學還快活得多。

聽完報告後,指導教授的反應正是展現「成長心態」行為的典範。他先理解我犯的錯誤為何,並關心問題是否有挽救餘地等細節。最後協助我構思如何修復檔案,讓整個研究重新上軌道的計畫。他告訴我「失誤無法避免,重要的是該如何應對」,還分享了他讀研究所時跟我犯同樣錯誤的經驗,據說他當時害怕到全身顫抖不已。

那時是自從我進入史丹佛大學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成功不需要完美」這件事,也察覺到自己身邊存在很多幫手。

不單單是學習到該如何不再犯同樣錯誤,我還學到透過不隱藏自己、對所有事物都努力朝正確方向前進、別太苛責自己等,讓自己能立刻從過錯與失敗中重振精神。

雖然弄混資料並非我研究所生活或職涯中犯的最後一次失誤,卻成為我重整心態的重要轉捩點。這就是我學到「從過錯和失敗中成長的方法」的瞬間,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我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那之後,我也當上心理系研究生的指導教授,並遇到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我的直屬導生跟我犯了同樣錯誤。他跟當時的我一樣,發現自己失誤時感到困惑且內心動搖不已。於是,我將自己差點搞砸整個研究的悲劇與他分享,接著說明這個經驗促使了身為研究者的我學習、成長了多少。爾後,他告訴我:「你應對失誤的方式,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發現。」

因為他領悟到「過錯與失敗並非人生終點,也一點都不丟臉」,也察覺到過錯與失敗是個契機,令我們得以找出處理方法及最佳應對方式。

我很慶幸自己成功扮演好傳授史丹佛大學「成長心態」的角色,同時心懷感恩,感謝藉由過去的失敗經驗導引出正向結果,使自己離心目中的人生導師理想更進一步。

人生順利簡單3法則

1.保持「成長心態」。

?即使失敗也不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

?將面對難題當做「成長的絕佳機會」。

?「理解失誤成因」「思考可否補救失誤」,不因失誤後悔。

2.不厭惡失敗,抱持「從所有經驗中學習」的心態。

?將挑戰及失敗視為學習過程的一環。

?了解過錯與失敗只是「找出解決方案的契機」。

?把失敗與失誤當成「發現新事物的機會」。

3.擺脫「小鴨症候群」。

?若失誤出現則勇於面對,不對失誤加以隱瞞。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