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大學不看筆試,特殊選才正式成為升大學管道之一,交通大學也在107年首次以百川計畫加入選才行列,107學年度全臺大學有五百多個名額釋出。
Shutterstock
高中升大學的管道除了傳統的繁星計畫、個人申請和考試分發之外,特殊選才也開闢了新管道,打破以筆試成績為門檻,只要透過書面審查和面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就讀。特殊選才試辦三年,107年正式成為大學招生管道之一,招生名額占比為總學生名額1%。
對於中小學生的父母來說,升大學還有一點遠,但是目前的升大學的管道愈來愈多元,不用筆試成績已經確立是正式管道之一,隨著108學年度新課綱上路,傳統的考試題型也正在修正當中,父母和老師值得關注大學考招的翻轉,鼓勵孩子多元學習,不要被填鴨式教育侷限。
只看書面審查與面試結果
107學年度大學「特殊選才」開跑,今年共有34所大學院校,共提出555個特殊選才名額。特殊選才也是大學招生管道當中最早放榜的管道。107年的555個名額中有166個名額是國立大學開出,其餘則是各私立大學,科系的選擇也相當多元,招生的方式幾乎都是書面審查加上口試。
一向是特殊選才領頭羊的清華大學「拾穗計畫」,2017年在全臺北中南東各有一場說明會,名額從去年的30名,增加到53名,其中有38名屬於大一不分系的清華學院學士班,入學後,大二再依學生的性向和興趣,分流到各學系。
此外,還有15個名額,由另外7個校系提供。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陳榮順表示,報名人數逐年升高,去年就有648名申請,錄取30名,名額占大一新生的2%,在全國各大學中比例最高。
臺大107年特殊選才名額也從16個名額增加為29名。其中臺大數學系的特殊選才名額從5個名額增為8個。另外,臺大中低收入戶優先入學的希望入學計畫也從30個增為35個名額。
107年首度辦理的交通大學在107學年起,打破科系藩籬,首創「百川學士學位學程」特殊選才,進入學程的新鮮人不是屬於傳統科系,大學四年必須跨領域學習。第一屆預計招收20名高中生。
交大校長張懋中表示,從前尋找的是專一才能的「T型人才」;時代進步飛快,從而開始尋找具備兩項專長的「π型人才」;但現在,交大要培養的是「非型人才」,在往下紮根兩項專業之外,還要伸長手臂往兩側延伸出去,發展不同面向的知識、技能、興趣、領域。
交大教務長盧鴻興也說,跨領域人才未來才能立足國際。他舉例,傳統農業用農藥驅蟲,卻造成環境汙染;但是交大的學生去年研發發了能夠辨別蟲害,適時適量自動噴灑農藥的系統,「這不只是生物科技,也是光電感應、資訊等跨領域的知識結合。」他強調,社會需要更多整合性的知識,才能解決未來社會的問題。「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都已經要取消科系了,」盧鴻興語氣裡有些著急,認為跨領域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為實驗教育開闢升學管道
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表示,「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實驗教育愈來愈蓬勃,許多走實驗教育或是選擇自學的高中生在學習上與一般人不同,如果照傳統的大學考試,必須每一科都好,才能讀自己想念的學校,但是如果學生在特定領域有特殊才能,何不開一個小管道,讓這些學生也有機會上大學。
交大的百川計畫,積極招募實驗教育和自學高中生,2017年9月全臺招開5場說明會,除了在臺北,另外四場在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臺中磊川華德福、雲林古坑華德福實驗學校,還有臺東均一實驗高中舉辦,在實驗教育和自學圈引起很大的關注。說明會中交大的老師除了說明課程設計,也不斷主動的詢問現場的高中生:「你們期待進入怎麼樣的大學?」「你們在大學期待學些什麼?」盧鴻興也對臺灣人才外流感到憂心,期待多元的入學方式可以把人才留在臺灣。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李彥儀進一步說明,特殊選才強調社會公義,重視其他學習歷程不一樣的學生,讓不一樣的學生也能發展潛能,有機會進入大學。他強調,過去三年試辦,107年正式上路,占有招生名額1%,希望用逐步穩健的方式,也讓大學確立辦學理念,找到符合系所的學生。他也提醒,除了入學管道,大學也要重視入學後的輔導,給予課程彈性,以免學生入學後被課程綁死,也扼殺了特殊選才。
資料來源:教育部、製表:張益勤
★教育新知不漏接!立即加入教育家部落格★